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中国校园足球存发展瓶颈 高中联赛停滞徒有虚名

2014-7-30 07:38: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刘艾林 选稿:刘亨

  在人大附中三高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第四届“北京杯”国际中学生足球赛近日落下帷幕。韩国高中联盟队在决赛中以5比1大胜被罚下一人的印尼雅加达中学生选拔队,夺得高中组(18岁以下)冠军,而初中组(15岁以下)的金杯由东道主人大附中队捧得。比赛间歇,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多年从事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工作的老前辈以及国外、国内球队的教练员。记者发现,校园足球四大体系的不健全,训练大纲的不统一,赛事少、赛程设置的不合理,国际比赛经验的缺乏等使校园足球走入发展瓶颈,继而影响了中国足球整体的发展规划。

  高中联赛几乎停滞

  参加本次“北京杯”的三支俄罗斯代表队以及美国新泽西全明星队、韩国高中联盟代表队的表现都不错,受到了观战的各国专业人士的好评。与中国的小球员相比,这些国外选手的场上表现游刃有余,一看就是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

  北京国安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足球队在初中组的小组赛中,以1比3不敌俄罗斯路其能量队。教练张建国说,自己的队员上场一看见俄罗斯球员心里就发憷、发慌,因为很多孩子第一次打这样的比赛,没见过这种场面,不知道该怎么办。

  比赛监督、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教育工作的前八一队名宿杨安利对北青报记者说,目前北京市的中小学中,可以参加比赛的球队数量均只有十几支,小学、初中还能够组织起少量的比赛,而高中联赛几乎已处于停滞状态。

  日本浦和学院高校队因为年龄问题,此次参赛不计成绩,但主教练森麻里沙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的球队非常重视与各国青少年球队交流的机会。在日本国内,学校每年都要参加高中校际联赛,比赛场次在50场以上,多时可达七八十场,球队至少已经培养出了6名职业运动员参加J联赛。

  前国足主力前锋郝海东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曾谈到,在欧美足球发达的国家中,有志向练习足球的孩子大多从5岁就开始踢球,7岁就已经有成建制、体系的联赛,“等孩子们到了13岁这个年龄段,每年打的比赛已经有几十场,跟俱乐部一队是一样的。”

  四大体系存在弊病

  有着多年青少年足球从业经验、现在负责著名的三高足球俱乐部小学组教学的杨安利向北青报记者总结了校园足球不健全的四大体系:一是训练体系不统一;二是竞赛体系不完备、缺乏沟通;三是培训体系未成型;四是选拔体系不健全。

  “北京杯”组委会副主任,前中国足协副秘书长、青少部主任冯剑明在接受采访时对以上四点也给予了认同。冯剑明从他的办公桌上信手拿出了四份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给北青报记者看,年代不同,出版单位也不同,这是对训练体系不统一的佐证,这与日本青少年足球培养二十年如一日使用相同训练大纲的做法完全不同。

  说到竞赛体系时,冯剑明介绍说,“一方面孩子们的比赛少,但另一方面赛程安排也不合理,时间冲突严重。就拿目前来讲,同时在北京市进行的校园足球比赛多达四类赛事,除了北京杯之外,还有市运会足球比赛、百队杯和在奥体中心举办的一个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本来球队就不多,如此分身不及,比赛质量何谈提高。一个月比赛两个月闲呆着,这就是竞赛体系上的不完备。足协、教育部、市体育局等多个单位的比赛缺乏协调、沟通和统一。”

  冯剑明说,“培训体系未成型指的是普及足球的基础抓得不实,致使球队、球员没有提高空间。基层的校园体育教师人数缺乏、待遇不高,更何况他们当中罕有专业的足球培训老师。这问题太深了,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的事情。选拔体系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以往的四级培训机制已经坍塌,现在是俱乐部培养,抱着自己的人才不撒手,各自为政,商人做法,校园足球与俱乐部的人才培养体系格格不入,如何选拔优秀足球人才?”

  是急功近利还是资金匮乏

  冯剑明总结说,青少年足球特别是校园足球发展缓慢、停滞的问题说白了还是被“急功近利”的主导思想所阻碍,“那么多的战略就是一种急于求成的表现,奥运战略、亚运战略、全运战略,甚至还有什么城运会战略等等。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整体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真正缺少的是顶层设计,缺少的是对各项计划、纲要、措施的具体监督和执行,缺少这样的机构和主管人。”

  冯剑明介绍说,“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夺得世界杯,他们有青少年足球的万小时培训计划,也就是说每周要训练18-20个小时,要坚持8到10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全面的足球人才。欧美足球的发达是长达100年左右的积累,我们才刚刚开始,急不得。德国每年投入到青少年足球训练上的经费是7亿欧元,我们是多少?几千万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全方位的差距。”

  作为过去五年校园足球的主导者,国家体育总局在资金的投入上从去年开始达到5600万元,但是分到全国5084所布局学校中简直是杯水车薪。资金仅仅是一个方面,校园足球还存在缺乏专业足球老师、体育局的“红头文件”下发后在校园里不好使、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体育和教育有两个注册系统且互为“壁垒”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还不能被校园足球注册人数接近20万、校园足球人口达270万人这些表面数字所迷惑,校园足球依然任重道远!

  足球发展规划纲要有望出台

  不过北青报记者还是了解到了一个好消息,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今年年初成为中国足协副主席后,这位颇想为学校体育教育和中国足球干些事的人会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中国足协等多部门进行了近半年的调研后,《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有望于近期出台。这一纲要是现有校园足球的“升级版”,可能出现的一个最大变化将是形成由教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相结合、其他相关部委支持的管理体制,其中教育部门主要抓普及,体育部门主要抓提高。如果这种体制能够形成,将是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改革性的一步,因为这将促进校园足球真正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健康发展,类似体育局“红头文件”无法执行等问题将成为历史。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中国校园足球存发展瓶颈 高中联赛停滞徒有虚名

2014年7月30日 07: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人大附中三高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第四届“北京杯”国际中学生足球赛近日落下帷幕。韩国高中联盟队在决赛中以5比1大胜被罚下一人的印尼雅加达中学生选拔队,夺得高中组(18岁以下)冠军,而初中组(15岁以下)的金杯由东道主人大附中队捧得。比赛间歇,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多年从事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工作的老前辈以及国外、国内球队的教练员。记者发现,校园足球四大体系的不健全,训练大纲的不统一,赛事少、赛程设置的不合理,国际比赛经验的缺乏等使校园足球走入发展瓶颈,继而影响了中国足球整体的发展规划。

  高中联赛几乎停滞

  参加本次“北京杯”的三支俄罗斯代表队以及美国新泽西全明星队、韩国高中联盟代表队的表现都不错,受到了观战的各国专业人士的好评。与中国的小球员相比,这些国外选手的场上表现游刃有余,一看就是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

  北京国安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足球队在初中组的小组赛中,以1比3不敌俄罗斯路其能量队。教练张建国说,自己的队员上场一看见俄罗斯球员心里就发憷、发慌,因为很多孩子第一次打这样的比赛,没见过这种场面,不知道该怎么办。

  比赛监督、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教育工作的前八一队名宿杨安利对北青报记者说,目前北京市的中小学中,可以参加比赛的球队数量均只有十几支,小学、初中还能够组织起少量的比赛,而高中联赛几乎已处于停滞状态。

  日本浦和学院高校队因为年龄问题,此次参赛不计成绩,但主教练森麻里沙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的球队非常重视与各国青少年球队交流的机会。在日本国内,学校每年都要参加高中校际联赛,比赛场次在50场以上,多时可达七八十场,球队至少已经培养出了6名职业运动员参加J联赛。

  前国足主力前锋郝海东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曾谈到,在欧美足球发达的国家中,有志向练习足球的孩子大多从5岁就开始踢球,7岁就已经有成建制、体系的联赛,“等孩子们到了13岁这个年龄段,每年打的比赛已经有几十场,跟俱乐部一队是一样的。”

  四大体系存在弊病

  有着多年青少年足球从业经验、现在负责著名的三高足球俱乐部小学组教学的杨安利向北青报记者总结了校园足球不健全的四大体系:一是训练体系不统一;二是竞赛体系不完备、缺乏沟通;三是培训体系未成型;四是选拔体系不健全。

  “北京杯”组委会副主任,前中国足协副秘书长、青少部主任冯剑明在接受采访时对以上四点也给予了认同。冯剑明从他的办公桌上信手拿出了四份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给北青报记者看,年代不同,出版单位也不同,这是对训练体系不统一的佐证,这与日本青少年足球培养二十年如一日使用相同训练大纲的做法完全不同。

  说到竞赛体系时,冯剑明介绍说,“一方面孩子们的比赛少,但另一方面赛程安排也不合理,时间冲突严重。就拿目前来讲,同时在北京市进行的校园足球比赛多达四类赛事,除了北京杯之外,还有市运会足球比赛、百队杯和在奥体中心举办的一个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本来球队就不多,如此分身不及,比赛质量何谈提高。一个月比赛两个月闲呆着,这就是竞赛体系上的不完备。足协、教育部、市体育局等多个单位的比赛缺乏协调、沟通和统一。”

  冯剑明说,“培训体系未成型指的是普及足球的基础抓得不实,致使球队、球员没有提高空间。基层的校园体育教师人数缺乏、待遇不高,更何况他们当中罕有专业的足球培训老师。这问题太深了,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的事情。选拔体系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以往的四级培训机制已经坍塌,现在是俱乐部培养,抱着自己的人才不撒手,各自为政,商人做法,校园足球与俱乐部的人才培养体系格格不入,如何选拔优秀足球人才?”

  是急功近利还是资金匮乏

  冯剑明总结说,青少年足球特别是校园足球发展缓慢、停滞的问题说白了还是被“急功近利”的主导思想所阻碍,“那么多的战略就是一种急于求成的表现,奥运战略、亚运战略、全运战略,甚至还有什么城运会战略等等。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整体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真正缺少的是顶层设计,缺少的是对各项计划、纲要、措施的具体监督和执行,缺少这样的机构和主管人。”

  冯剑明介绍说,“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夺得世界杯,他们有青少年足球的万小时培训计划,也就是说每周要训练18-20个小时,要坚持8到10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全面的足球人才。欧美足球的发达是长达100年左右的积累,我们才刚刚开始,急不得。德国每年投入到青少年足球训练上的经费是7亿欧元,我们是多少?几千万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全方位的差距。”

  作为过去五年校园足球的主导者,国家体育总局在资金的投入上从去年开始达到5600万元,但是分到全国5084所布局学校中简直是杯水车薪。资金仅仅是一个方面,校园足球还存在缺乏专业足球老师、体育局的“红头文件”下发后在校园里不好使、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体育和教育有两个注册系统且互为“壁垒”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还不能被校园足球注册人数接近20万、校园足球人口达270万人这些表面数字所迷惑,校园足球依然任重道远!

  足球发展规划纲要有望出台

  不过北青报记者还是了解到了一个好消息,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今年年初成为中国足协副主席后,这位颇想为学校体育教育和中国足球干些事的人会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中国足协等多部门进行了近半年的调研后,《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有望于近期出台。这一纲要是现有校园足球的“升级版”,可能出现的一个最大变化将是形成由教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相结合、其他相关部委支持的管理体制,其中教育部门主要抓普及,体育部门主要抓提高。如果这种体制能够形成,将是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改革性的一步,因为这将促进校园足球真正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健康发展,类似体育局“红头文件”无法执行等问题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