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人才交流成"人口贩卖"明码标价:金牌30万银牌8万
2014年5月21日 14:04 来源: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 全运人才交流成"人口贩卖"明码标价:金牌30万银牌8万
近日,中国女排新星主攻朱婷加盟天津队一事,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有消息称,天津体育局将用举重奥运冠军吕小军与河南体育局交换朱婷,双方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将择日对外宣布。
天津女排主教练王宝泉此前已多次公开透露引进朱婷的想法,2017年全运会将在天津举办,作为天津体育图腾的女排自然希望在家门口卫冕,而朱婷的加盟无疑将增加她们的夺冠砝码。纵观中国体坛,运动员交流早已不是新鲜事,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浪费。然而,就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人才交流也催生出了“让赛”、“人口贩卖”等畸形现象,更有人质疑“人才交流”能否继续有益于中国体坛。
八运会出台交流新政
旨在避免人才浪费
长期以来,各地体育局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而在全运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省市之间的人才交流由来已久。早在1987年的六运会,财大气粗的东道主广东首开招兵买马的先河,但规模极有限。1993年的七运会,更多的运动员开始跨省交流,据统计共有179名交流运动员参赛。
1996年,国家体委出台《全国运动员交流暂行规定》,破天荒地把原来的户籍制修改为注册制,为大范围人才流动打开了闸门。据报道,1997年的八运会上,协议交流的运动员总数达800人,占到全部参赛选手的10%;2001年的九运会,各地互相交流协议的选手就多达2000人。
随后的两届全运会,虽然交流选手数量随着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政策的调整有所回落,但依然阵营庞大:十运会的交流选手人数是1435人,十一运会则有845人。
优化资源想双赢
利益催生“让赛”乱象
因地域发展不平衡及地方保护主义,出现的“宁可让人才呆在地方队,也不输送给其他省份”的做法,导致了中国体育人才的浪费,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根本得不到比赛机会。而人才交流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浪费,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发达的传统体育强省可对边远、体育欠发达地区提供支持,而来自欠发达的西部运动员,则可以有更好的训练环境,得以更快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