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08:0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洁芸 选稿:王静瑶
原标题: 为体育“晚托班”找条出路
每天放学后,平四小学的七人制足球场上,总会特别热闹。
这是一个特别的“晚托班”。喜爱足球的孩子,可以在日常的体育课之外,学习自己钟爱的足球技术,开心又尽兴。很多家长都是双职工,放学后把孩子交给教练,他们 “很放心”。校方也有成就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这样的课外活动,正是有限体育课的最好补充。
但是,“姓氏”的问题,却困扰着“晚托班”的发展。学校足球队所在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自然姓“体”,属于体育职能部门管辖;从学校管理来看,自然是姓“教”,毕竟身处校园、依托于学校,教育部门虽然对俱乐部的运作方法和状况表示理解,但必须受到相关条例和规范的约束。
在笔者看来,俱乐部适当收费没错,有关部门叫停收费也没错。俱乐部如果不适当收取成本费用,学校自然难以填补资金的窟窿,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总当活雷锋。有关部门叫停费用也没错,既然和相关法规有冲突,特别是有家长投诉,暂时叫停也是唯一的办法。平四小学“晚托班”的遭遇,表面来看是五元钱的收费问题,其实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是整个青训体系需要完善乃至重建的新课题。
如果“足球晚托班”最终取消,显然也减少了一个让孩子们锻炼身体的机会。如今,青少年用于体育锻炼时间越来越少,身边的“豆芽菜”越来越多,给孩子们一个安全、有效的环境来提高他们的体质,校园是一个最好的平台。提供各种体育项目技能培训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该大有可为。
平四的小足球队员们很担心地问,足球队会解散吗?校长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喜欢,就肯定不会解散。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健康是发展的基础。为了孩子,需要为“体育晚托班”找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