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08:4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洁芸 选稿:余燕
原标题: 上海打造“小费德勒”
前不久,奉贤区举办了一场特别的 “选秀”活动,来自全市的几十个11至14岁的小选手,接受了尼克网球学校总监罗恩的挑选。最终,2男3女脱颖而出,而他们中有的人连基本的发球技巧都还没掌握。
经过7轮的层层选拔,这5个小苗子将在国外长大,从小感受职业网球的氛围。打造能在国际职业赛场上显山露水的本土选手,上海网球队的目光落在了更远的未来。
利用外教寻找好苗子
去年全运会上,上海网球队以2金1银1铜的成绩大放异彩。但是,上海队里的“阿拉”并不多。为上海网球夺冠立下汗马功劳的国家队主力吴迪,也是教练组从湖北“觅”来的。
从喜力公开赛到大师杯,再到ATP1000大师赛,一系列高水平国际赛事落户,把上海装扮成一座活力四射的网球之城。但是,在汇聚了世界上最优秀运动员的场地上,我们很难看到中国人的面孔。如果有一天,能有上海本土的选手站在这里坐拥“主场之利”,那上海的这张“网球名片”或许能添上出彩的一笔。
上海网球队想到了“选秀”。领队曹云华说:“上海队拥有非常好的外教资源,我们希望利用他们的眼光寻找到几个可塑之才。”
扩大范围偏爱高个子
这场“选秀”“颠覆”了上海网球队以往的选拔制度,也在基层教练员中引起不小的震动。
寻找本土好苗子的消息让基层教练员们兴奋不已,但随着“选秀”标准公布,他们的热情被浇灭了一半。
原来,根据上海网球队诸多外教的意见,这次选拔的标准“卡”得很细:年龄在11至14岁,男生预期身高达到1.90米、女生预期身高达到1.80米,具有一定运动天赋、平衡感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孩子,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复选。所有标准中,身高是最重要的,上海网球队还特意请来了体科所的专业人员对候选者测骨龄、评定预期身高。
在二三线的网球队伍中,符合条件的孩子并不多。于是,上海网球队的几名外教连同青训中心的专家,把范围扩大到了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5个小苗子中有位名叫梁爽的小姑娘,爸爸是划船选手,妈妈是篮球选手,身材高挑的她虽然“零”基础,却受到了外教们的青睐。
接轨世界走出新路子
中国网球选手的成长途径,大多遵循先在国内集训培养,再到国外比赛挣积分,最后走上职业化这样一条道路。但是,上海网球队拥有和国外网球俱乐部深度合作的优势,所以他们想到了改革。“把小选手送到国外去成长,从小耳濡目染职业网球的氛围,对他们培养职业精神、尽快融入这个圈子,是有很大好处的。”曹云华说。
吴迪在国内“孤独求败”,但是在职业赛场上并不出彩。这几年在职业网坛的“试水”,让他感慨颇多:“刚开始时,我们不懂外语、无法沟通,感觉难以真正融入网球圈子,甚至因此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比赛的机会。”
这一次,5个小苗子将和澳大利亚、西班牙当地网球俱乐部的选手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同比赛。同时,他们又拥有上海网球队在资金上的全力支持。“半单飞”的模式能让孩子们更快地展翅飞翔。日本著名选手锦织圭当初走的也是这条路。
“我们不仅仅是着眼于国内赛场,而是希望用8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出自己的‘国际’选手。”曹云华说,日本能创造出锦织圭,我们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