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09:29
来源:上海青年报 选稿:刘亨
原标题: 青年报:申花已化身民间纪年体 超过足球竞技成绩
首轮联赛第二轮打完,官方的说法是,上海绿地输球了;对于民间来说,“申花”输球了。
说实在,蓝色字体写就的“绿地”也充满着矛盾性,这就像某种心理测试中的题目,看你的第一反应是认色彩还是认汉字。而对于大众来说,只是关心“申花”品牌还在不在,到底是足球的、还是出租车的、还是家政的、还是燃气灶、抑或是开便捷式酒店的——有个存在感就可以了。不过,似乎不仅仅是沪上本地球迷更认“申花”两字,那些外地的球迷同样如此。
好歹那么久下来,“申花”品牌的存在感毕竟还是做到了。专业一点来说,这个叫做awareness,认知度。这个认知度,商人们可以用多少千万多少亿来进行一个估算,而这些,还是建立在这个名字在这座城市的两千万人群众的扎根广度和深度。
玩足球的申花这几年起起落落,新闻不断,且不说喜欢体育的听得多了,那些阿姨爷叔们也多少听到了二三。然而再细究,人们记得申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被动接受的新闻,终究还是因为曾经的盛况——无论是1995年的夺冠还是后来因故被取消冠军称号的2003年——那个时候,申花是一种潮流,足球场就像现在的梅赛德斯中心一样是“高大上”的场所。
那个辰光,虽然说不上“空巷”,但毕竟那些平时不怎么关心足球的也要在电视机前看看球了,否则第二天和别人没有了谈资,还有些人以能“弄到票”来呈现个人的本事……正是这些发自人心的主动行为,让“申花”两个字可以无比沧桑的十年后依旧可以被人从记忆深处挖起。盛极一时,再而衰,最终这个名字和足球的属性现在还是在延续着。
要说这个名字就这么重要吗?经济上来说,知晓度越高的名字,价值自然越高,放弃可惜;而在经济这笔账之外,其实“申花”这个名字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近20年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有朝一日,当我们一下子回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而来的一些名词时,首先想到的会是“飞乐股份”而不是“上交所”、会是“申花、耸着肩膀的范志毅”而不是“足球”——人的记忆都善于留存具象化的存在,并首先把这些很感性的词汇提供到你的口头。在这些不断的口碑传播中,在足球场上跌跌撞撞的“申花”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维持着声量和生命力。
要说如今的上海固然还有其他两支球队,他们现在甚至还有着更深的申花基因在里面,回过头来说哪怕现在的申花都看不到多少上海的元素了,但一种断了骨头连着皮的传承就是这么下来了,而且在足球界是通行的——就像现在不怎么有人计较曼联是美国人控股、国际米兰被印尼人玩弄——挂着“申花”两个字的这支球队把那些年的回忆和感情记忆一同留存了下来,作为其宝贵的民间文化附加值。
在这时候,“申花”化身为民间的一种纪年体,就像古时“乾隆”“正德”等等一般,成为相当一些人的记忆引导绳索——而这,也是“申花”最具有存在意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足球的竞技成绩。
现在,申花应该会是继续以足球的名义延续的,同时那些毫无关联的同名燃气灶、家政、出租车、酒店也会同时运营着。抽点时间可以去看看,并不是为了看球的精彩与否,而是履新一下有关“申花纪年体”的记忆模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作为上海这座城市曾经闪亮的一个点,谁能知道“申花”在某年某月会再次雄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