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如何协作撑上海足球复兴大业 别让德比有名无实

2014年3月17日 09:29

来源:东方早报 选稿:刘亨

原标题: 如何协作撑上海足球复兴大业 别让德比成有名无实

图为吕文君(左)倒钩破门瞬间。

  12年后重新在联赛首轮迎来上海德比、上海申鑫在联赛前两轮进行德比“背靠背”比赛……毫无疑问,2014赛季中超联赛开局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上海德比”。然而和两场比赛总共8个进球的热闹表面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山体育场和上海体育场的上座人数都只有1万出头,首轮申花与申鑫的德比更是位列中超首轮上座人数的末位,加之本赛季三支上海球队在联赛中的整体定位也都在中游。这样的上海德比,似乎和“德比”这个概念并不相符。上海不缺乏专业的球迷,坐拥着良好的足球氛围,同样也有着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上海德比应该是一张精彩的城市名片,而不该是不温不火、可有可无的一场普通比赛。上海德比,或者说上海三支球队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业界探讨。

  缺特点、缺成绩

  “当年的德比,水平很高,观赏性很强,虹口足球场都是满座的。那是真正的德比。”作为上海德比的亲历者,前申花主帅吴金贵对比了上海德比前后12年的落差,“那时候足球大环境很热,电视台会出动多路转播车跟踪拍摄,一场德比可以吸引全国的记者来采访,球迷把德比日当做节日来看待,一切的一切都会让参与者引以为傲。现在德比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关注度都和以往有很大差距。”范志毅在对比12年前后上海德比从盛事转为不温不火时认为,“关键是缺少了我们这批有鲜明特点的球员,缺少了成绩的支撑,因此德比才会不如以前。”

  自从2012年年初上海申鑫将主场从南昌迁回上海后,上海德比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反差就一直存在,去年更是达到一个顶峰。申鑫2012年降级后“被中超”让2013赛季上海继续维持三队格局,当时上海上港刚刚从中甲联赛升级,老牌强队申花面临大牌球员流失外加扣6分的处罚,整个圈内没少揶揄上海足球,“反正赛季结束后你们上海至少还有一支球队,不用担心。”甚至在上海足球圈内也不乏球队过多的论调,过去两三年时间内,关于上海三支球队彼此之间的合并声音也未曾停息。

  对于上海三支队并不多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三支球队是否分流了太多的足球资源?这样的说法看上去有一定道理,如果举全城之力扶持一支球队,无论是市场资源还是球迷资源都足以让这支球队活得“滋润”。但在另外一个层面,一城多支球队也是成熟联赛中的普遍现象,和上海一样是国际大都市的伦敦本赛季就有切尔西、阿森纳、热刺、西汉姆联、富勒姆和水晶宫六支球队,这还不包括二级联赛中的女王公园和查尔顿等球队。因此反过来想,如果德比多了三家俱乐部本身的特色,再加上成绩的支撑,三支球队的数量并不是问题。

  本赛季初随着绿地收购申花,上港更加成熟以及申鑫加大投入,上海三支球队的实力较之过去有了一定提升。当然,在整个中超最近几年“砸钱”模式不改变的背景下,至少上港和申鑫两支球队不可能完全加入这样的“军备竞赛”,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在联赛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地位,上海三支球队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从最近两年发展的态势来看,三家球队都“正在路上”。

  三种发展模式的试验田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谈到绿地申花队发展时认为,“球队的管理,要有全球化的思路,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要求去做。市场化就是要按照市场标准去做,国际化就是借鉴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去思考问题。如果用这些思路去发展俱乐部肯定是有希望的。”按照现在的格局,绿地申花承载着复兴上海足球的重任,网罗国内优秀球员(高迪、耿晓峰),建立青训体系(购入幸运星1995-1996年龄段球员),引进、留下高水平的外援(保罗、鲁伊斯、莫雷诺),作为足球圈新来者,绿地正在按照这些国际豪门成功经验经营俱乐部,国际化的思路,这是绿地未来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徐根宝的东亚俱乐部过去十年在青训培养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誉为中国足球人才库,甚至有中国足协官员私下提道,“特别希望看到这支球队可以成功,因为它代表着区别于‘砸钱’的另外一种模式。”这支俱乐部不缺人才,但令根宝担忧的是球星的欠缺,“说到底还是要培养那种姚明、刘翔、林书豪这样的尖子。”武磊一人的闪光令这支球队在中超第一年就获得第九名的成绩,如果三条线上都有武磊,或许根宝的631目标更加容易实现。出人才、出成绩,“东方阿贾克斯”是上港的发展模板,能否成功不好说,但只要坚持青训道路,取得南安普顿在英超的地位应该不难。

  相比之下因为回到上海只有三年时间,申鑫在三支上海球队中根基最为薄弱。俱乐部这几年已经开始有意识吸引上海元素,主教练从朱炯到成耀东都带有申花功勋球员印记,于涛、王赟等核心球员也算得上过去10年上海足球的代表人物。申鑫的发展战略中流露出明显的“本土化”痕迹,俱乐部也在想方设法在这条道路上取得突破。无论在欧美联赛还是日本、韩国,不少俱乐部在发展模式上都会选择本土化,选择本地球员只是一方面,西甲毕尔巴鄂都由巴斯克球员组成;衡量本土化成功的另外重要标准是球队能否在社会化和家庭化上有所建树,这恰恰是如今整个中国俱乐部的短板,“我们在有意识做这方面工作。”申鑫俱乐部高层告诉记者,今年联赛首轮申鑫打造了中超联赛首个主场亲子无烟看台,让孩子通过走进球场更切身地感受足球的文化和热情,同时俱乐部还将每轮派发180张球票至校园足球的网点学校,“反馈情况不错,第一场比赛孩子和家长最后要了300多张球票。”

  申花的国际化、东亚的青训模式、申鑫的本土化,上海三支球队各自选择不同发展的道路,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试验田”的角色。如果可以取得成功,这样的模板对于整个中超联赛的发展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这或许才是上海德比真正的价值所在。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