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申花改嫁中超16强全成地产队

2014年2月8日 13:26

来源:华商晨报 选稿:成昭远

原标题: 申花改嫁中超16强全成地产队

  随着绿地入主申花

  中超所有队全为房地产背景

  成名副其实地产联赛

  现在可以说,2014中超联赛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产联赛。

  2月6日,上海绿地足球俱乐部召开媒体见面会,正式宣布原上海申花队更名为上海绿地申花队,此举标志着绿地集团正式入主申花。此前,地产集团“组团”进军中国足球,申花是惟一一支另类球队。如今,中超这最后一支没有房地产背景的球队也“失守”了。

  如此一来,中超的全部球队,包括刚刚从中甲升入中超的河南建业和哈尔滨毅腾两家俱乐部,全都有地产背景。

  中国足球俱乐部盈利能力欠缺

  需要背后投资人巨大的现金流

  地产缘何扎堆足球

  为何房地产企业都愿意扎堆足球?在著名体育营销人王奇看来,房地产巨大的盈利空间让他们有实力搞足球。

  “职业俱乐部的运作一定要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的俱乐部靠足球本身无法盈利,就需要背后的投资人有巨大的现金流。”王奇说,“如今的中国,房地产企业挣钱,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暴利行业’,只有他们才有实力搞足球。”

  军备 投资基数抬至一个亿

  当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进军中超之后,中超联赛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一个赛季只花3000万元就能在中超保级的岁月,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投资基数至少是一个亿。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目前的16支中超球队中,恒大、富力、绿城、绿地、人和的主营业务都是房地产,除了绿城和刚刚加入的绿地,其他几支俱乐部在运作上都给人一种“烧钱”的感觉。换句话说,房地产搞得好的球队,在投资足球上也舍得花钱。

  利益 足球社会关注度最高

  “在所有的体育运动中,足球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是最高的。大量的房地产商进驻中国足球,这必然是深思熟虑的集体行为,因为中国足球是有利可图的。”王奇一针见血地指出。

  王奇介绍说,在恒大刚刚投资足球的2009年,恒大地产进驻了全国25个城市,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40个。“投资足球为地产商们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现在很多投资足球的企业到地方去,谈足球就能把事办了。”

  除了广告效应,还有一种回报,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那就是足球是一张地方的名片。当年人和俱乐部老板戴永革将球队从陕西带到贵阳,便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而当地国企贵州茅台立刻作出了反应,给予其每年5000万元的赞助,同时授予人和集团茅台酒一级代理权。而在业界,普遍观点是,获得了茅台酒的代理权,“相当于被赠予了一部印钞机”。

  隐忧 警惕急功近利副作用

  当中超所有的球队都变成“房产球队”后,其中的隐患也开始显现。有一种担忧是,一旦房地产行业的危机来临,失去给足球输血的能力,那中超怎么办?

  2012年,某地产的销售持续低迷,一直流传了很多不利的传闻,这直接反映到了球队的成绩上,直接影响到了球队当年的战绩。对此王奇认为:“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是把双刃剑,好的地方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效应,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急功近利的副作用。大家都花钱买现成的球员,而不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在王奇看来,房地产企业不会一直霸占着中国足球,“以后还会有别的行业进来,但任何行业进来后都有局限性。足球俱乐部需要拓展盈利模式,可以尝试多种经营,越来越多的俱乐部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才是合理的发展。”

  ■相关新闻

  “申花”二字

  仍然保留

  在绿地接手申花之后,球队的名称一直是球迷非常关心的,毕竟中国足球从1994年职业化至今,“申花”两个字一直未变,承载了太多的记忆。

  如今,这一疑问终于破解。据悉,在新球队的名称中,“申花”二字依旧保留。

  2013年末,上海申花移师云南昆明的消息甚嚣尘上。由于申花方面出现了资金问题,关于球队外迁昆明一事成为了外界持续关注的焦点,直至农历蛇年的最后一天,绿地集团终于花费1.5亿收购了朱骏28.5%的股权,正式接手申花俱乐部,也宣告了申花“朱骏时代”的结束。

  在敲定新球队名称的过程中,新东家考虑了社会方方面面对申花的感情以及球迷的愿望。最终,申花这块20年的老牌子得以留存。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