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枯竭 只能靠演技了
2014年7月2日 10:17 来源:文汇报
托马斯·穆勒又一次制造了世界杯的热门话题。
这位“金靴奖”候选人在德国队与阿尔及利亚队的1/8决赛中颗粒无收,但并不妨碍外界对他的好奇与猜想,只不过兴趣转移到了定位球配合中的那次摔倒“嘴啃泥”——这究竟是天才的创意,还是拙劣的演技?
比赛第88分钟,德国队在前场布置任意球战术,许尔勒、施魏因斯泰格、穆勒、厄齐尔、克罗斯等五名球员站在皮球面前。哨声响起,施魏因斯泰格先以虚晃动作掩护,负责“第二棒”的穆勒刚启动跑过皮球放置处就摔了一跤,他似乎有些狼狈地爬起身,却继续向禁区内奔跑,此时,克罗斯挑起皮球欲传过“人墙”,不过,结果看似精妙的配合被阿尔及利亚队的后卫化解。
穆勒的这一跤,究竟是为了迷惑对方有意为之,还是真的没控制住重心?
“这难道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失败的任意球?”《每日邮报》批评穆勒完全不在状态,那次莫名其妙的摔倒更是愚蠢的失误。《今日美国》称其为“最大的洋相”,“德国队编排的剧本在众人面前演砸了,这让他们成为社交网络上新的嘲讽对象。”《欧洲体育》则认定穆勒乃故意为之,但“最终呈现的画面如此糟糕,因此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事故”。
穆勒本人则在赛后卖了个关子,“这是秘密,下场比赛我们可以看看还会发生什么。”当事人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把这样的任意球配合成功地展示出来。队友赫韦德斯则言之凿凿地告诉德国记者“摔倒”是“策略”,“我们在训练中就有过这样的任意球配合,遗憾的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出奇制胜历来都是兵家之道,而足球艺术的魅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回顾漫长的世界杯历史,除了家喻户晓的任意球大师,也不乏经典的定位球配合战术。最佳案例当属1998年世界杯的阿根廷队与英格兰队一役,巴蒂斯图塔助跑后似乎要大力射门,但他的虚张声势不过是为了给队友创造机会,在英格兰队员不知所措之际,贝隆将皮球直线低传禁区,贴在人墙边的萨内蒂转身得球,破门得手。其实相同的套路曾在四年前的美国世界杯赛场上出现过:在瑞典对罗马尼亚的1/4决赛中,布洛林就依靠同一套路取得进球。
在足球比赛中,定位球配合几乎已经被设想到了极致。如同奥运会的点火仪式,在有限的空间内,人们的创意几近枯竭。有时不得不克隆前人的配合,或者只能出现这次德国式冷幽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队没能进军巴西,但他们在国际比赛中的发明创作却贡献给了世界杯。在与科特迪瓦队的小组赛上半时,哥伦比亚队获得一个角球,站在角球区的苏尼加碰了一下摆好的皮球,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似乎是要交给队友罗德里格斯来主罚,但后者拿球后一个转身,直接杀入了科特迪瓦队的禁区。英格兰主裁判韦伯吹停了这次角球战术,并要求哥伦比亚队重罚。其实严格意义上,如此配合被足球规则所允许,在2005年的国际A级友谊赛中,朱广沪率领的中国队就通过这种方式攻入哥斯达黎加队一球。不知道身为解说嘉宾的朱广沪,在巴西看到此球后会产生如何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