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门线技术”够吗
2014年6月22日 08:35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 只有“门线技术”够吗
门线技术即足球场上的鹰眼。球场四周顶部钢架上安装14台高速摄像机(每个球门7个),以每秒500帧的速度拍摄,最高记录精度5毫米。当足球越过球门线,系统立即会做出判断并发送指令,裁判手上的智能手表会震动、闪烁,提示裁判进球有效。
20日的两场比赛:意大利小负哥斯达黎加、法国狂胜瑞士,因硬件技术配备的巨大差距,产生了冰火两重天的效果。如此巨大的反差,再度让人们审视:向来以保守形象示人的国际足联,是否需要放开胆子、迈开步子,将技术革新进行到底?
门线技术确保公正
意哥之战,当哥斯达黎加10号路易斯头球攻门后,皮球击中横梁后弹地而出。路易斯在庆祝进球时信心不足,他并不肯定皮球是否完全越过了球门线,多次扭头看裁判们的手势。绝对要感谢首次应用于世界杯的门线技术,它让主裁判充满自信地将手指向中圈开球点:这个放在过去极可能是“悬案”的进球,有效!
在巴西世界杯,但凡发生在门线上的射门,球场大屏幕都会展现门线技术的成果——用3D画面演示皮球是否整体越过球门线。此前法国和洪都拉斯的比赛,20日意大利和哥斯达黎加的交锋,都展现出了门线技术的积极意义。
如果没有门线技术的支持,2010年南非世界杯兰帕德射门进球却被判无效的尴尬,肯定还会在巴西发生。国际足联首次在巴西世界杯上引进的门线技术,让门线的冤假错案几乎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大大确保了比赛的公正和公平。
科技能助一臂之力
对门线技术在本届世界杯上的使用效果,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表示很满意:“这项技术的使用避免了很多争议,使得比赛的公平性和流畅性进一步得到保证。”只是,机器的帮助目前只局限在球门线范围,其余领域依旧要靠裁判的个人能力来评判,冤假错案自然难以避免。
20日的法国和瑞士交锋,争议出现在最后一分钟,确切说是最后一秒钟。5比2领先的法国再度发动快攻,几乎在和主裁判终场哨响的同时,状态惊人的法国前锋本泽马中路扫射把球送入死角。主裁判荷兰名哨库佩尔斯却认定这个精彩进球无效。
其实,这是库佩尔斯犯下的一个低级错误。按照常理,主裁判一般会等一次进攻结束之后,才会吹响终场哨。否则会给人瓜田李下的怀疑:这不是利用规则为防守方“保驾护航”吗?法国TF1电视台解说员昨天也询问担任评球嘉宾的阿森纳名帅温格:“为什么这球没被判进?”温格调侃回答:“因为这裁判戴的是瑞士产的手表!”
足球比赛规则认定,当裁判吹响终场哨时,比赛就告结束。问题是,没有科技设备的帮助、没有录像回看,谁来证明是吹哨在先,还是进球在先?
既然门线技术开创了机器参与执法判罚领域的先河,为何不让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协助裁判做出正确的判罚呢?
终极公正还靠裁判
门线技术为代表的科技,作用该不该被放大?世界杯是否需要进一步引进科技元素?前意大利光头国际裁判科里纳也有看法:“足球是集体项目,有关足球的争议判罚远不止球有没有过门线这般简单,点球、暴力犯规、越位判罚的争议似乎更大,难道国际足联也会将相关技术一个个引入到足球比赛?”
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不大支持门线技术,他不愿意看到机器成为赛场主导,认为这会让足球本身的偶然性大大减少。也有人担心科技元素会损毁足球比赛的流畅性,“为了一个越位,在场边一次次看录像,这还是足球运动吗?”
不管如何,想要做到真正的公正,关键还是要靠裁判。《足球竞赛规则》明确申明:“裁判员的决定是最终决定。”
既然机器不会动摇裁判的主体地位,只是提供协助,国际足联为何不能在终场压哨球、越位球、点球等方面,继续引入技术改革呢?毕竟,误判是足球一部分的说辞,实在缺乏说服力。只有不断追求公正和公平,才能不断扩大世界第一运动的公信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