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09:5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洁芸 选稿:余燕

投篮比赛吸引了外国友人的参加。
均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大联赛农耕运动会上车水抗旱比赛一景。
——写在2013年上海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落幕之际
跑起来,动起来,赛起来——昨天,热闹了一整年的上海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落下帷幕。从去年的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到今年的市民体育大联赛,上海市民又度过了一个红火的健身年。“市民大联赛的第一年实践,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承诺,明年市民大联赛将继续举办,“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希望更多的市民能参与进来,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健身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
社会办赛成模式
和市民运动会相比,市民大联赛的规模“精简”了许多。比赛项目虽然少了,却个个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水上(龙舟)和广播操,每一项都是“大众运动”,每一个比赛都是老少皆宜。339天里,10个大项、2669场比赛、128万多人次参与,市民对“我们自己运动会”的热情一如既往。平均到每一个项目,市民大联赛的参与人数和市民运动会相比,只多不少。
市民大联赛最大的改变是办赛的模式。和政府办赛的“常规路线”不同,今年市民大联赛各个项目采取协会主办、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各个协会的积极性。此外,各家媒体都参与了赛事的主办和报道,例如本报参与主办了市民业余网球联赛。“协会办赛事,媒体讲故事”的合作方式,既保证了赛事的专业度,又扩大了影响力和推广范围。
未来侧重青少年
市民体育大联赛将成为常态,常办常新,这是上海市体育局对广大市民的承诺。根据规划,未来两年大联赛将继续举行,形式和内容还将进行充实,直到2016年举办第二届市民运动会。
市民大联赛继续举行的同时,竞技性的比赛也将逐渐“变脸”。明年将举行四年一届的上海市运动会,和以往不同,这次市运会除了承担竞技体育“出人才”的任务,还将把重点放在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上。
根据日前公布的2012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本市的青少年肥胖率达到17.8%,76.03%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足1小时。世界卫生组织对学生每周的体力活动量有明确建议:5岁—17岁儿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要达到1小时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强壮肌肉及骨骼的体力活动至少要达到每周3次。
两年的市民健身比赛虽然轰轰烈烈,但青少年参与少,体质状况依旧不容乐观。青少年体质的提高作为一个新的项目,将成为明年上海市运动会的“亮点”,包括学校体育课的展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以及青少年体育课外活动的考核。
健身中心做增量
市民大联赛红红火火,如何解决健身场地少、老百姓健身难的问题,则是大联赛之后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
眼下,经过几个区的试点,“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并被写进了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对健身设施做增量,提高设施的功能;如何创新健身服务;如何让市民锻炼更加便捷、都是正在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填补上海2000万平方米健身场地的缺口,一项遍布城乡街镇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将在全市逐步展开。按照规划,这样的健身中心是综合性的,有健身的场地、专业的健身指导、体质监测,还可以有各种小型的活动和赛事。在郊区,或许还可以有公共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和游泳池——这些国外社区的百姓健身模式,明年将在全市200多个街道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