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专家提醒跑者提高预警能力 安全钥匙捏在你手里

2013年11月29日 09:5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姚勤毅 邵剑平 选稿:余燕

image

领取好装备的两位外籍参赛者高兴地展示比赛号码牌。 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为了做好今年上海国际马拉松的医疗保障工作,东方医院的白衣天使演练了一遍又一遍。多年来,东方医院被市卫生局指定负责终点医疗保障,创造了上海马拉松赛零死亡纪录。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说:“‘上马’已经连续三年保证零死亡,要连续四年有很大压力,最重要的还是运动员本身要知道预警。”
  
  终点保障任务艰巨
  
  几乎所有马拉松参赛者——不论是业余还是专业运动员,在冲刺时受到旁观者的鼓励,都会不由自主加速跑,所以越接近终点,运动员发生意外的危险性越大,医疗保障的工作强度、难度也越大。已连续四年参与“上马”医护工作的东方医院医务部主任于海峰介绍,“比如说肌肉痉挛、跌倒骨折、皮外伤、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呕吐或晕倒、低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心肺呼吸骤停等等,各类情况我们都遇到过。”
  
  据东方医院统计,2010年医院在马拉松终点共抢救了387人,2011年是737人,去年也超过600人。今年负责终点医疗保障的东方医院28名急救医生,大部分是国家应急救援队队员,此外还有10名灾难性急救专科的在沪留学生。“他们要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刘中民说,“运动员的分散往往会导致搜救不及时。急救医生一旦发现需要救治的运动员,一方面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拣伤分类、实施抢救,另一方面还要抬着担架向医疗点狂奔。这样的强度,一般医护人员根本吃不消。”
  
  多年来,东方医院提供的急救设施也是年年升级。今年“上马”医疗服务不仅仅提供单纯的急救,而是可以提供生命支持的急救系统。相关的急救车辆已经具备移动手术室的功能。
  
  选手掌握安全钥匙
  
  跑得安全与否,关键还在于运动员本身有无预警的能力。刘中民认为,首先要知道自己能不能跑。马拉松是一个体能极限挑战的运动,像心脏病人、有运动障碍的人、患有甲亢和糖尿病等代谢系统疾病和正在患感冒的人,以及所有亚健康的人群,都不建议跑。
  
  其次,跑步过程中要十分理智地对待身体的反应。跑步过程中出现异常,如腿抽筋、肌肉拉伤、心脏胸闷等,需要赶快示意,寻求医护人员帮助。
  
  自救和互救也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比赛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躺下时,可将腿举起,以保证头部供血,增加救援时间;又比如保障人员或一同参赛的跑友,发现运动员出现异常情况,如栽倒、脸色改变、语言表达出现问题,要主动帮助他,及时终止跑步。
  
  东方医院的一名医生还特别提到,心理上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意外发生:“准备不足加上争强好胜,是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马拉松猝死事件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年轻人,事前没有做足准备,血气方刚,又不愿意服输,凭着‘坚持’和‘信念’一口气跑到底,没想到这正是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于海峰告诉记者,平时不训练,却又想要拿名次,就好像没打地基就要盖高楼大厦。有些疾病平时是不会显现的,但在身体极度疲劳和极大负荷的情况下,会爆发出来,比如心脏问题、脑部问题等等。跑者一定要注意。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