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15:13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冯兴 选稿:余燕
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上周在天津闭幕,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2019年,东亚运动会将以“东亚青年运动会”的名字出现在人们面前,运动员的参赛年龄也限制为14—18岁。无独有偶,将于2015年举行的全国城运会也早传出消息,或将兼并全国体育大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变身“全国青少年运动会”。
逐渐式微、价值降低
东亚运、城运会改打“青年牌”
天津东亚运组委会新闻官滕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为了适应新的国际体育发展形势,东亚运动会联合会理事会通过了改革提案。根据提案,东亚运动会将更名为东亚青年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原则上在14岁至18岁之间,第一届东亚青年运动会将于2019年举行。
而事实上,末届东亚运已是一个青年人的竞技场。在来自9个国家或地区的2000余名运动员中,年轻选手占绝大多数,三大球的球员基本来自国奥队、国青队,中国男排是以国少队为班底,夺冠的中国女排平均年龄不足19岁。
对于东亚运的转型,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冯树勇认为符合时代发展,“第一届东亚运各个代表团都非常重视,派出的选手也都是最高水平。因为那时的比赛比较少,而现在各类比赛已经相对较多。东亚运的价值相比20年前降低了很多。”
与此同时,已经举办7届的城运会也渐渐式微,关注度越来越低。据悉,国家体育总局正在酝酿将2015年即将在福州举办的城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合并,更名为“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与青奥会接轨。
黑幕频出、同质化严重
赞助商以前追着、如今挑着赞助
此次东亚运几乎和第十二届全运会“背靠背”举行,尽显疲态的国内运动员自然鲜有好成绩,叶诗文、苏炳添成为中国军团为数不多的亮点,而“意兴阑珊”的日本、韩国等参赛国更是全部派出了年轻选手参赛。“星光”暗淡,自然关注的人不多。据媒体同行介绍,东亚运期间,各场馆门口的黄牛愁眉不展,“10元一张票”已经是“挥泪大甩卖”,但仍乏人问津。
近年来,国际性综合以及单项体育赛事规模不断扩大,顶尖运动员已经无法将太多精力投入到东亚运上,他们关注的是世锦赛、奥运会和职业赛事,区域性的东亚运自然“难入法眼”。不仅如此,赛事过于密集,让不少运动员缓不过劲来。在东亚运期间,男篮国奥队队员赵泰隆曾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比赛太多了,实在没有休息时间,状态多少会有起伏。”
而城运会,本该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同时,展示城市体育水平,然而各参赛城市的竞争激烈得“变了味”。上届城运会,本报就曾报道过皮划艇赛场东道主南昌队和广州队间发生的“挥桨伤人事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七城会首次不设置金牌榜,初衷是希望各代表队不以金牌论英雄,但此举并没有改变各代表团私下进行排序的现状,不少代表团为夺金使出各种作弊手段,组委会曾公布5个项目共58名运动员因为年龄造假被取消参赛资格。而这个数字还不是全部。
全运会、城运会、农运会、智运会……国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达12个,频频举办的赛事同质化严重,也让一些赞助商出现“审美疲劳”。国内某体育品牌的品牌营销总监曾对记者说:“以前是追着赞助,现在太多了,我们是挑着赞助。”
运动会扎堆引起广泛忧虑
转型是面向未来、回归本源
北京奥运会后,国内接连举办了亚运会、城运会、世界大运会、全运会等数项大型综合运动会,运动会扎堆办的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新华社曾撰文指出,综合性运动会扎堆,商业开发领域获成功的同时,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却渐行渐远。
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都在努力“瘦身”的背景下,国内一些大型综合运动会也应精简、转型。过去中国承办运动会是要展示国力,但北京奥运会后,已经不需要通过举办大型运动会来证明自己。从另一方面来看,国民健身热情日渐高涨,也不需要通过频繁举办大型赛事来刺激、鼓励。
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认为,东亚运动会向青年运动会转变并非一个突兀的转折,而是在量变积累过程中一次顺应时代发展的质变。因为在近几届东亚运动会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运动员参赛,而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也愈发重视对青少年选手的培养和锻炼。人民日报亦撰文称东亚运的改制“是浴火重生,是适应新的国际体育环境的明智之举。”
将承办第八届城运会的福建省体育局某官员也表示,总局有意让城运会进一步增强其体育后辈“练兵场”的功能,“新版”城运会将真正成为未来中国体育金牌选手梦想开始的地方。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东亚青年运动会还是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更名重生的这些运动会主要功能是对青年人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在让更多年轻人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还要避免年轻人在竞赛过程中沾染上成人比赛的不良习惯,给青年运动员真正提供健康成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