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中澳青少年运动交流引思考 中国体校面临转型

2013年10月14日 20:53

来源:东方网 作者:奚亮 选稿:刘亨

  东方网记者奚亮10月14日报道:日前,由西澳大利亚政府选派的一行66人组成的青少年体育代表团来到上海,在田径、游泳和篮球三个项目上,与沪上青少年运动员亲密交流和互动。

  本次交流活动为期十天,在训练和比赛中,上海市体校田径和游泳项目的多名高级教练员带训中澳运动员,澳方教练则负责带训篮球青少年。中澳青少年运动员共同训练和比赛。今天下午,来自澳大利亚的青少年运动员与上海东方男篮青年队在进行一场友谊赛,双方的游泳队、田径队也分别在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交流赛。此外,市少体还安排了“上海一日游”、“浦江夜游”、“中澳运动员联谊会”、“中澳运动员东方绿舟拓展训练、划龙舟比赛”等一系列参观、交流活动。

  澳方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特别谈到了体育教育的问题,官员说:“在我们国家,并没有体校这个概念,我们的青少年运动员,在一定年龄阶段有着孩子的秉性。在中国,许多人在很小年龄就可以步入职业运动员的体系。但是,各个国家培养运动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要是为了互相学习,是求同存异的。而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充裕的知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为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储蓄地,“体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特色教育机构。相对一般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训练任务重,学习时间短,文化课自然就比较差。而能够成为优秀运动员的终究是少数,其余毕业学生的就业升学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校长盛茂武对东方网记者说:“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通过体育为主要的手段,塑造适应社会完整人格的人才。今天的活动就是构建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不仅仅只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也采取这样的实践活动。体校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现如今,面临着招生困难,文化教学满足不了家长的需要,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不高等问题。大家关注的核心是进入体校是否有前途。体校首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但其中肯定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分流。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一部分学生,不仅能够上大学,还能够在进入社会以后有竞争力。为此我们特别做了一个有关“体育精神培养”的课题。我们注重把原先隐性的人格教育显性化,针对每个年级制定不用的内容。“

  新闻背景:

  一、中澳青少年运动员交流活动:2011年,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与澳大利亚RV体育公司分别代表西澳大利亚政府和上海市体育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训练、竞赛、交流学习和参观访问,展开双边青少年交流活动,包括竞技体育和文化交流两大部分。中澳青少年友谊赛将轮流在澳大利亚珀斯和中国上海举办,旨在通过各自国家优势体育项目,为两国青少年运动员提供先进的训练、比赛环境和科学方法,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并拓展青少年运动员的业余生活和国际视野。

  二、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新中国建立以后创办的第一所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设置中专为四年,附设初中、小学部。学校先后培养出刘子歌、孙雯、张德英、王仪涵、许昕、陆元盛、杨明明、孙海平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累积输送3600余名优秀体育人才,为社会培养了7000余名有用人才。其中,100多名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中争金夺银。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