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14:45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王嫣 选稿:王静瑶
昨晚,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男单晋级第三轮后,有记者问费德勒:“见识过那么多大场面之后,你是否觉得巅峰还没有到来?”“当然,我还有20年好打呢。”费德勒笑道。但他随后也说到,今年虽然挣扎,但能坚持一个完整的赛季他已经很欣慰了。如果可以,瑞士天王一定想向天再借20年。
观众比费德勒紧张
依靠盘末对塞皮的挤压,费德勒6:4赢下第一盘,全场掌声雷动。两位下班匆匆赶来、在外等候入场的中年女球迷焦急地议论:“我真怕他打一场就走了。”“是啊,现在的球跟当年差很多了,原先那个反手……”或许昨晚,旗忠中央球场的很多观众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在给费德勒加油。只是两站大满贯早退,世界排名跌出前四,费德勒忽然变成了需要搀扶才能过马路的老婆婆,塞皮的失误送分也能激起掌声,塞皮挑战鹰眼更是全场一边倒地向着费德勒。
不同于赛前费德勒球迷见面会的场景,这里没有满场的“我相信罗杰”,预告中一万多条应援手幅同时亮出的场景并未出现。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都忍不住想:请相信罗杰。大师赛第一轮对手虽然比大满贯强,但罗杰·费德勒毕竟是世界第7,他不需要观众如此紧张。罗杰·费德勒赢塞皮没问题,就像他入围年终总决赛也没问题一样。
从过去被王者震慑的掌声,到如今对“弱者”鼓励的掌声,不知道费德勒是否听出其中的区别。他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自己第一次来上海,“2002年,那时候我的排名才第6?第7?那是我第一次入围年终大师杯赛,我就来到了上海。过去这些年,我有过很多很好的回忆,也经历过一些起起伏伏。今年更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仍然会努力训练,努力保持状态、争取再次入围年终总决赛。不管怎么说,今年虽然很挣扎,但我没有大的伤退,能坚持一个完整的赛季我也已经很欣慰了。”费德勒没有正面回答外媒记者“巅峰是否还没到”的问题,难道他也不相信罗杰了吗?
纳达尔也围观费德勒
昨天是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超级星期三”,八大种子集体登场,世界前五的费雷尔、伯蒂奇因为没拿过大满贯,只能屈尊移驾外场。但众星之中,费德勒仍然是最亮的那一颗。从下午的训练开始就被围观,小小的训练场被几百位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中难得能见到费德勒“露一小脸”。晚上,就连世界排名第一的纳达尔都来“围观”他比赛,不过西班牙人很快被大屏幕出卖,招致包厢后排观众不断上前索取签名。西班牙小子怕影响比赛,赶紧闪人,但他仍表示:“我喜欢看罗杰比赛,今天提早到赛场,看了几局球很开心。”
人们为什么喜欢费德勒,尤其上海的观众为什么喜欢费德勒,在他的成功和优雅之外,应该还有一种“费德勒见证人”的情结。就像他自己说的,2002年第一次来上海,是他第一次登上网球最高级别的舞台。虽然那时专家都看好他,称他是桑普拉斯接班人,但大多数观众看到的还是一个留着摇滚披肩发、或者扎着小辫子,肉肉的脸上一个大肉鼻子的瑞士青年,人很友好,但跟“优雅”没有一毛钱关系。2005年,再回上海,费德勒已然完成蜕变,成为网球世界的统治者,更是大品牌首选的全球代言人。
所以,上海球迷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是费德勒见证人”,我们一路见证了费德勒的成长,见证他的辉煌,也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我们的青春。2002-2013,“上海大师杯”加上“上海大师赛”正好10年,上海网球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变化最大的10年,或许还是我们自己生活发生剧变的10年。走出校园、遇见爱情、结婚生子……相信昨晚很多观众下了班匆匆赶到旗忠,看上一盘、看上几局、看上一眼费德勒,就是怀着这样一份“致青春”的心情。就像一位奶粉的标语“我们用青春去爱的人,一定不会老去”。10年,我们陪着费德勒慢慢变老,在我们的眼里,他永远年轻。
我们为什么喜欢费德勒
上海观众为什么最喜欢费德勒?上海引进了最高级别的大师杯赛后,他是大师中的大师。2005年后正值巅峰的他,很容易俘获上海球迷的心,这是其一。其二,便是奶粉们说的“优雅”,“绅士”。与纳达尔发自天然的淳朴的谦逊不同,也与德约科维奇讨人喜欢的搞笑、幽默不同,费德勒身上有种被商业社会修炼过的教养,使得他的行为总是合宜,总是很周到。
与中国球员张择搭档,费德勒周到地主动打电话给张择,相约一起训练。因为他知道,他不来打这个电话,张择可没胆子主动找他合练。费德勒还给他俩这对跨国搭档取了个“FeZerer”的名字,显示出自己对搭档一事的郑重其事,绝不是照顾主场观众面子、敷衍走过场。同时,这也给张择挣足了面子,费德勒真的把他当“搭档”,是并肩战斗、平等的合作伙伴。
相对而言,中国后辈在细节方面就做得不够到位。男双第一轮,张择背着包走在了费德勒前面;进场后,费德勒谦逊地挑了远边的椅子,张择也没再让一下,一屁股坐在中间那一张。离场时,张择又一次走在了费德勒前面,一位场边摄影记者感叹:“张择太不懂事了!”或许南京小伙儿第一次见识那么多观众,太紧张,忘了这些礼仪。但另一方面,费德勒丝毫没有计较,这并不代表ATP没有等级观念,否则就不会大种子单独的更衣间、专配的比赛用车。换作WTA 那边,小威、莎娃在更衣室就从来不跟其他选手多话,她们的观念是“保持神秘才能保持震慑力”,更没有心情去提携后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