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09:59
来源:上海青年报 选稿:刘亨
原标题: 上海青训人才依然难挑 全运夺冠3年投入超1800万!

林创益是这支球队中少数几个具备在中超上场能力的球员。
不久前结束的全运会上,上海U20男足在决赛中加时1比0战胜东道主,成功拿到了一个极具分量的冠军。四年内两个冠军,上海男足成为全运会历史上唯一一支成功卫冕的球队。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上海足球青训的成功。
只是,剖开金牌下隐藏的种种:一种鲜见的“集合精英”“高投入”产生冠军的模式,上海足球后辈力量愈加稀少的现状,却似乎又在说明着,这块土地上的足球底蕴远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甚至,这样一支冠军队伍中的那些球员,还远称不上国内的佼佼者……
“高投入”产生的金牌
“投入不封顶,目标就是争取拿到全运会的一块金牌。”回忆起三年前上海两支足球全运会队伍成立之初,上海足协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当年足协一个明确的表态:“不计代价”打入前三。此后的三年,而今这支冠军队伍的所有权几经变更。原本出自徐根宝青训基地的他们,先是转让给了当时卫平的中邦俱乐部。2010年底,上海市足协联手中邦组建十二运足球队。中邦退出之后,2013年,他们又重新回到了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
唯一不变的,便是当初的那个“态度”。据上海市足管中心主任隋国扬透露,每年给这支全运会球队的投入在600万元以上,3年累计在1800万元以上。这个数字,虽然与各中超俱乐部不可同日而语,但放眼国内的青训梯队,也却绝对属于顶级水准。
此外,除了2011年代表中邦出战乙级联赛,剩余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能够增加球员的比赛经验,这支队伍四处寻找同龄强队切磋。每年两次以上的海外集训,地点遍布日本、韩国、英格兰、西班牙等国家。而这些,同样需要一笔不菲的投入资金。
“可以说,这次全运会能够卫冕,完全是集中一批精英球员高投入下的产出。如果不是为了全运会,这样的一种模式,几乎不可能存在。”一位上海足协官员告诉记者。甚至,一些圈内人士对此也是隐隐有所担忧,“像现在的模式,过早把好的运动员集中起来,那么被抽调了好队员的球队,其实就很难办下去了。长远来看,对于上海足球的发展,未必是好事。”
人才选拔依然不乐观
“高投入”下最终拿到了金牌,至少从结果上而言,得到了“皆大欢喜”的回报。只是,这些却丝毫不能掩盖上海足球青训的艰难,因为,最根本的“后备储备”上早已出现问题。
2010年底,上海足协重新整合了当时将征战本届全运会的U18和U16球队,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们竟然只能在三四十个适龄球员中进行选拔。当时U18这一年龄段的适龄球队,虽然注册的适龄球员约有二三百人,可其中的大部分早已经离开了球场。无奈之下,成耀东只能再度向徐根宝的足球基地要人。
“当时U15、U16两个年龄段,也就是现在我们需要征战下届全运会的队伍,合起来大概也只有四十几个人能挑选。”提起“三连冠”的话题,上海足协方面也是直言困难重重,“记得当时实在挑不出合适的,最后只能去U14里面再找人。实在是没有人了,只能尽量去培养。”
无人踢球,无苗子可选,已经成为了横亘在上海足球青训面前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早已是日渐严重。“市、区两级少体校机制完全消失,坚持把开展足球作为特色的学校也屈指可数,现在全上海只剩下4家,哪里还有苗子可选?”曾经担任多年的上海队主教练,上海足坛的资深元老包瀛福说。
而在记者采访中,许多的上海足坛前辈都认为,“一个冠军,其实不能掩盖上海足球逐渐无人可用的现状。拿了冠军,对青少年培养就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其实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