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文化教育的提高可促进更科学的训练

2013年9月13日 09:43

来源:劳动报 作者:徐共清 选稿:余燕

原标题: 文化教育的提高可促进更科学的训练

  上海健儿在全运赛场上尽情展现了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在市体育局提出的“三个进步”尤其是“运动员全面发展有进步”一项,上海体育也卓有成效。上海全运代表团副团长、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在沈阳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徐莉佳是全面发展典型

  作为分管科技教育研究工作的副局长,又是射箭专业运动员出身的郭蓓,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培训有独到的见解和规划。郭蓓说:“首先,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运动员的智力、知识因素。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运动员更科学地训练,最大限度挖掘人体的潜力。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运动员也会更善于理解本项目的技战术的精髓。”

  郭蓓以奥运帆船冠军徐莉佳为例:“她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习认真,勤于思考,这对于她深刻认识和分析帆船这个极需智慧的项目有很大帮助。”

  其次,郭蓓认为文化教育可以培养运动员的素质发展。她说:“对个人而言,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比如运动员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的风度气质、语言表达方式等,这些都是全面素质的表现。”

  文化教育还有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第2次就业。郭蓓说:“告别运动场,运动员都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要走,他们必须要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寻找新的人生定位。通过文化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使运动员再就业时可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远程教育手段等全面施行

  那么具体到如何创造条件让运动员“有书读”、“读好书”?对此郭蓓谈了三种途径:1、更有效的文凭教育;2、远程教育手段;3、加强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文凭教育,郭蓓十分反对“混文凭”的做法。她透露:“我们已与各个高校达成共识,要让运动员真正学到知识。”据她介绍,目前,上海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基本都能取得大专以上学历,从2010年到2013年,有300名左右运动员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习,有20多名运动员进入研究生阶段就读。

  至于远程教育,则是市体育局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特殊性。因为比赛、训练的需要,流动性很大。因此郭蓓透露上海正在建设“上海体育教育网”,使运动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另外,郭蓓表示:“派教师到训练地送教也是我们一个常态化的工作。同时,我们还利用训练地当地的教育资源配合进行文化教学。”

  上海帆船队长年在外地海边训练,小孩子只有十几岁,有的还没有上初中。于是,我们就派出驻队数语外老师,每天上午进行文化教育,课程完全与同年级普通学生一样。另外,还让小孩子们学书法,画航标图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各类兴趣爱好。

  郭蓓说,职业技能培训则主要集中在体育场所管理、健身教练等通用类与专业类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她透露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专业运动员在退役时,都能完成至少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都有至少2张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而对于那些转岗为教练的运动员,如果通过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学习,深入了解有关竞技体育的理念,那么中国体育也将突破过去“师傅带徒弟”的老经验带训法,探索出更科学的训练方法,更有效促进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

  郭蓓以刘翔教练孙海平为例:“他就是在退役后通过去上海体育学院的几年学习,对项目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培养出了刘翔、谢文骏等一批优秀跨栏运动员。”

  另外,郭蓓还表示,通过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能让全社会看到运动员也有更多更好的出路。这样也有利于打消家长和孩子们的顾虑,能吸引更多优秀苗子加入到体育事业中。

  给竞技体育注入“正能量”

  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呈金字塔形的,真正达到塔尖的只是极少数人,换句话说就是运动员的淘汰率极高。郭蓓承认传统中国体育有一些误区,她说:“过去培养的大部分运动员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在结束运动生涯退役到社会上后,没有社会竞争能力,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但郭蓓认为,不应当放弃那些底部的很大基数,而是应当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让中途被淘汰的大量运动员可以顺利回归社会。“这对于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形象,有着很大的意义”,郭蓓说。

  在本届全运会上,上海体育学院的在读大学生,为上海代表团在女子武术散打小级别团体、姚玉婷的女子柔道70公斤级、李泉龙的男子拳击64公斤级等项目中,获取冠军。另外,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赵婧,还获得了女子800米和1500米的2枚金牌。所以说,让一些有良好运动基础和运动技术的运动员走进大学深造,是目前中国竞技体育“正能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