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全运赛场“老”的辩证法

2013年9月2日 07:1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华 选稿:刘亨

  对于全运会,坊间曾有不少议论,其中有一条:纷纷复出的老将们,侵占了年轻选手的成长空间。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老”不乏赞美之词,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皆是如此。唯独到了体育圈,人们的第一反应是 “吃青春饭”,“老”似乎成了不祥的字眼。

  体育圈是否真的唯老是禁,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昨天为上海队射落金牌的51岁老将高娥,已是全运八朝元老,从生理角度说,她已经够得上“奶奶”级别。然而,她在比赛场上展现出的气度、沉稳和冷静,称得上是气猛如虎、志贯长空。

  一个人的年龄,可以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看一个人究竟老不老,心理年龄是很重要的因素。运动场上,有些人尚不足弱冠,但志向和抱负已然颓唐老朽,只知道捧个手机或电脑打游戏,对从事的事业并无钻研和追求之心。相反,有些从事非激烈对抗项目的老将,虽然年龄数字不小,但对自己有要求、对事业有追求,他们真的就需要自觉自愿给年轻人腾地方吗?

  放眼国际体坛,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故事也不少。国际米兰的萨内蒂已过不惑之年,但依旧是球场上不知疲倦奔跑的“金霸王”;郑智和孙祥都已年过三旬,但他们依旧牢牢占据恒大和国足的主力位置。显然,不管是老将还是新人,决定他们去留的标准只有一个:实力。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体育的自然规律,但只要有实力,老将尽管继续放声高歌,如果没实力,新人也不用自怨自艾。

  当老将们纷纷浮出并表现优异时,实力强大者本身并无过错。当我们哀叹年轻的好苗子越来越少时,更不应该苛责老将们“抢地盘”。我们需要做的,或许是扪心自问:中国体育培养年轻人才的“生产线”,是不是出了啥小故障?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