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盘点足协管办分离三好处 雷声大雨点小因两难点

2013年7月12日 07:47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梁军 选稿:刘亨

  东方网7月12日消息:昨天,据《足球》报报道,6月15日中国男足以1:5惨败给泰国后,国家体育总局会同足协进行了全面反思,实施了多项整改措施。该媒体还从中国足协获得消息:足协将从体育总局中剥离,彻底放权中国足协管理中国足球,实现真正的管办分离。

  对于这一消息,尽管足管中心党委书记魏吉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清楚”,而中国足协新闻办也回应称:从未发布过这一消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年,无论是媒体还是足球界相关人士一直在呼吁管办分离,总局高层似乎也有所触动,不过究竟何时能真正的管办分离,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管办分离是什么意思?

  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总局为未来的中国体育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就是“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足协为此还专门做出过一套 “大协会,小中心”的方案:中国足协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都要改革,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和全员聘任制,使其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此外,足协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等方面也会有更大的自主权。现有足管中心的7个部将缩减成三个部:外事部、办公室和政策法规部。同时中国足协将重新划分机构设置,恢复重建十个委员会,按照委员会模式来管理足协工作。

  以上的表述,是相关文件中的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是管办分离?昨天记者致电江苏足协高层,他们用比较通俗的描述告诉记者,“管办分离,不等于总局完全不管中国足协,否则足协谁来管?其实,意思就是总局放权给中国足协,通过市场途径,你自己来搞足球,总局方面负责监管,若搞不好,那么我再来找你。改变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各种约束的局面。”

  现代快报记者 吕远

  实施管办分离有什么好处?

  1.办赛便捷

  青少年比赛大大增加

  昨天,记者采访了江苏省足协的相关人士,他们认为,最近这些年,中国足球不仅成年队战绩不行,各级别青年队成绩也很糟糕,世少赛、世青赛的大门始终无法敲开。究其原因,小球员比赛少,锻炼机会少。

  目前,国内的足球比赛,除了中超、中甲、中乙,剩下的比赛只有全运会和两年一次的青少年梯队正式比赛,全运会4年才踢一次,显然,青少年足球比赛的比重很轻。

  为什么青少年比赛这么少?事实上,足协办赛需要层层审批,需要向总局申请经费,过程繁琐,经费还有一定的限制,显然很多想办的比赛到最后未必能办成。

  如果管办分离,足协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筹经费,自己办赛,总局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即可。比如,全运会虽然4年一次,但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改变比赛模式。比如青少年的梯队比赛,每年都可以搞,甚至可以像日本一样,建立高中足球联赛等等。

  此外,国足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国外球队进行交流比赛,避免国足找球队热身都有些困难的尴尬。

  2.人事自主

  可避免“卡马乔式”悲剧

  管办分离的一大核心便是有相应的“人事自主权”。足协可以自己选教练。应该说,卡马乔执教国足就是上级部门插手的结果,本来高洪波带队已向好的方向发展,技战术风格有了雏形,成绩也呈上升趋势。但由于总局行政干预,万达集团介入推动了换帅,即使当时韦迪等足管中心领导不同意,但迫于上级压力,也只能让高洪波下课,最终吞下了1:5的苦果。

  除此以外,管办分离后还可以避免“外行管内行”的事情,以往足协领导都是“空降”,不懂足球的人来管理足球,如果实施管办分离,就可以聘请更多的内行来管理足球事务。以前足协进人需要总局批准,所以很多有志效力足协的一些名宿也可谓“报国无门”。聘用的人员,都将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和全员聘任制,不行的可以下去,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混日子”。

  3.走市场化

  机制灵活 限制变少

  足球运动,是全世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项目之一,这与其他项目存在显著区别。这几年,中国足球也始终在尝试市场化的道路,中超公司、福特宝公司这些都是中国足球市场化道路尝试中的产物。

  可据记者了解,中超公司、福特宝公司这些为中国足球服务的公司似乎积极性都不太高。原因很简单,机制不灵活,在具体办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限制,他们并不能完全放开手脚来做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超公司每年都会给中超俱乐部分红,可分红的金额只有200-300万,这点钱恐怕只够发一两场比赛的赢球奖,可以说少得可怜,CBA每年的分红还有1200万。在招商上的一些限制,在政策上的一些限制,都是造成分红少的重要因素。

  管办分离后,足协以及下属的一些公司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不受限制,通过各种渠道尽全力去招商,筹足资金,用于办赛,用于其他相关事务。现代快报记者 吕远

  实施管办分离有什么难度?

  作为高度市场化的项目,呼吁足球“管办分离”的声音已经持续有10多年的时间,可至今尚未有实实在在的动静。足以说明,让总局完全放权于足协,让足协自己放开手脚来搞,其实存在诸多难度。

  1.管办分离后,足协和足管中心,谁领导谁?

  管办分离,即便是体育总局有这个打算和决心,执行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从体育总局行政系统分离出来的足协与足管中心是什么关系?具体说,与体育总局是什么关系?如果单独成立足协后,仍接受足管中心的行业领导,也就跟以前没啥两样。唯一的区别是,以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今后是两套人马、两套牌子,但足协要受足管中心的控制。或者说,足协要办一些事,足管中心不同意,你就办不成。

  在国外,只有足协,没有足管中心。也就是说,中国足协的管办分离,其实没有先例可借鉴。即便是管办分离了,要做到真正的“大协会、小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地方足协怎么办,其他项目怎么办?

  足协管办分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要以为只有中国足协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大部分省市体育部门也是如此。体育总局的足管中心和中国足协要分离,地方的足管中心和足协也应该分离。

  此外,一旦足球开了这个口子,同样具有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是不是也要管办分离?

  中国足协或许会成为中国体育进一步改革的探路者,但要走出这一步,没有足够的准备,谁也不敢开这个先例。

上海媒体航母,海派资讯门户。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