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 08: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选稿:奚亮
不理性的申办理念值得反思
当新兴国家斥巨资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很可能面对入不敷出的窘境时,国际体育组织的掘金效率却越来越高。巴西足球巨星罗马里奥近日将自己的一段视频上传到网上,视频中,罗马里奥将抨击的目标指向了国际足联,“国际足联能从世界杯拿走40亿雷亚尔(约18亿美元),但他们却不用交1分钱的税。”这意味着,巴西从国际足联赚钱的渠道中得不到任何收入,国际足联已实际垄断了与世界杯相关最赚钱的门路。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甚至连印有世界杯开闭幕时间提示的台历都被列为国际足联特许商品,国际足联从南非狂赚了近40亿美元,没有留给南非1分钱的税,而南非举办世界杯的直接收入却只有区区2亿美元。
不过,国际体育组织不可能放弃既得利益,如果回顾近几十年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出,世界杯和奥运会都是在利益推动下规模不断扩大的赛事,“这些赛事自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竞赛项目组织及相关的媒体和赞助商等利益相关者想从中获取收益。所以,赛事规模会不断扩大。世界杯参赛队从16支到24支再到32支,就是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过程;奥运会在1972年到1984年扩展到25个项目,到2000年达到28个大项,也是一个兼容众多获利者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减小赛事规模以减轻东道主办赛压力的可能性不大。”体育学者、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表示,“世界杯不大可能再增加球队,奥运会也不大可能增加大项。因为,再扩大就不单会影响那些门外的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会影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目前主要是控制规模不再扩大。”
巴西发生的民众抗议,提醒着国际足联、国际奥委会必须正视东道主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易剑东表示,“其实,国际奥委会已经很重视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回报,并且多次提出要节俭办奥运,尽可能不因为一次奥运会让主办城市和国家陷入经济困境。因此,在选择主办城市时不赞同铺张的计划和方案。”
但世界杯、奥运会未必会落户在最适合的国家和城市,“一些国家在申办过程中为了获得举办权甚至不择手段,因此,很难说委员在最后投票时,会把一个国家的经济负担作为一个首要的衡量标准。”刘玲玲表示。
此次巴西民众抗议事件,对于国际足联、国际奥委会来说,最值得反思的并不是如何减少民众抗议情绪对办赛的影响,而是应当怎样引导世界各国树立理性的大赛申办理念。易剑东表示:“比如美国,就不会出现巴西现在的问题,因为人家办赛很注意投入产出和成本收益,不做赔本的事。况且,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能量,有些国家和城市就不该去争办奥运会和世界杯。国际社会,包括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应该广泛宣传理性申办和主办赛事的理念,这对于国际体育组织和申办国家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