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篮球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职业模式成空中楼阁
2013年1月5日 09:55
来源:文汇报 作者:谷苗 选稿:刘亨
十年,属于上海篮球的荣光,已随着时间走远——军沪争霸的岁月在记忆中泛黄,“大鲨鱼”再没游回总决赛的战场;纵使付出再多努力,哪怕首夺全国冠军,少人关注的女篮姑娘,换一声喝彩总是艰难。
在这样一座曾拥有深厚基础与传统的城市,篮球发展的脚步怎会如此蹒跚?一边是街头、校园,大大小小的球场里,众多热爱篮球的青少年尽情挥汗。每年夏天,上海都是NBA顶级球星不愿错过的走穴舞台。可另一边却是上海篮球很难交出亮眼的成绩单,明星级的本土球员几乎已经停产。
当2009年姚明作为“最懂篮球的老板”入主“大鲨鱼”,上海篮球依稀看到了重燃梦想的曙光。只是,三年过去,要把这梦想照进现实,谈何容易?
职业模式 空中楼阁
姚明推崇职业化的球队管理和运营模式。在今年5月的“资本与体育产业”论坛上,他曾大胆建言中国体育实行“一体两制”,让职业化程度低的项目充分利用和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足球、篮球等项目则完全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联赛转变为真正的商业联盟。
七年NBA生涯,不仅让姚明在最高水平的篮球舞台展示自己的天赋,也给了他足够的时间感受、了解、学习顶级职业联盟的一切。从接手上海男篮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希望“职业”仅仅是一张皮,而应融入俱乐部的骨肉和血液。从合约签订、媒体服务,到市场推广、筹办球衣退役仪式等,三年来,上海男篮也的确被视为联盟中职业化和规范化运作的标杆。
参照NBA的职业模式,姚老板选择这条路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中国篮球职业化程度偏低的大环境,使得这条路注定走得艰辛。在CBA这个早早被贴上“职业”标签、却又不那么职业的联盟里,存在着赛事审批权、电视和商业垄断、国家队与联赛冲突等诸多“伪职业”现象,职业模式的推进举步为艰。
章明基说,姚明注重过程,不功利,有耐心。控制成本、循序渐进,也一直都是姚明入主后的“大鲨鱼”所遵循的方针。可成绩上的压力,对手间的比较,挣脱不了的官办背景,没有“不把钱当钱花”的巨额投资和自己的基地……这一切,没人可以全然无视,哪怕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姚明。
置身这片职业化不健全的土壤,姚老板的丰满理想难免要被骨感现实“打败”,只能悬停半空,难以落地生根。有时候,步子迈得快了,就容易跌倒。是继续狂奔,还是适当放慢脚步?是执着向“西”,还是尝试一种“中西结合”的过渡?进退两难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阵痛”。
青训体系 借米下锅
回首姚明接管上海男篮的三年,章明基曾自言最得意的是建立了良好的青训体系,让球队可以保持长久竞争力。目前挂帅“娃娃军”的前上海男篮球员李烨也骄傲地表示:“我手中这批99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是近20年来最好的,有五六个球员都很出色,他们就是上海篮球的未来。”
看似乐观的形势,背后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上海本土篮球人才严重萎缩。“我带的这个年龄段有20个孩子,只有两位上海的。”李烨坦言,“从全市范围来看,以前每个年龄段的苗子有近200人,现在也就四五十人。”
基数有限,即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进入职业队的本土球员也少得可怜。“上海的家长都不愿让小孩搞体育,打球大多为了上学加分。”李烨认为,家长是左右孩子选择的主要原因,“搞体育风险大,这完全可以理解。”上海市篮球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孙月根同样感叹:“职业队吃的是青春饭,风光一阵,退役后工作和生活没有很好的保障,万一受伤,情况更糟。”
除了无法改变的体制和家长观念,孙月根还强调了基层体育常见的弊病——功利主义。“篮球是集体项目,从基层抓起不仅辛苦,见效也慢。在唯金牌的前提下,很多地方宁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人单项,而非集体项目。有些干脆取消篮球,只抓所谓优势项目。”他直言,篮球选材本就特殊,好苗子需要基层教练多跑多找。“现在不是每个区都设篮球项目,愿意沉下心去跑苗子的伯乐也越来越少。”
在孙月根看来,上海篮球的训练条件和教练水平都领先全国,却难为无米之炊。他与李烨都提到了在本土选材时面对的窘境——条件好的孩子不愿进职业队,愿意进来的条件又不够好。“相比之下,去外地招生,好苗子都愿意来上海。”李烨说,“全运会没有户籍限制,只要在上海注册就行。慢慢的,上海基本不找了,直接去外地挑,北方孩子身体条件也好。”
当“借米下锅”成为一种习惯,本土篮球人才必然萎缩得更加厉害。
市场培育 步履艰辛
比赛要有人打,也要有人看。篮球项目的发展,不仅包括球队建设,同样涵盖了篮球市场和篮球文化的培育。
作为上海男篮曾经的主场,卢湾体育馆见证过一票难求的盛景,也曾感受空旷看台的悲凉。冰火两重天的球市,胜负几乎是唯一杠杆。
姚明接手俱乐部后,首先就把“家”搬到了源深体育馆。这里拥有便捷的轨道交通和充足的停车场,各种硬件设施都更胜一筹。俱乐部提出打造“影院式服务”的理念,希望以此增加抢夺“黄金时段”的砝码,让球迷看球成为一种享受。三年下来,“大鲨鱼”主场观众人数趋于稳定。据此前负责市场开拓的前上海男篮俱乐部副总经理钱安柯介绍,本赛季套票销售好于去年,上座率得到保障,俱乐部的市场推广和运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前上海男篮俱乐部总经理陆浩曾比喻:球队是俱乐部的产品,打造好产品的同时,还需优质服务与之匹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已不仅是体育,还承载着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培育篮球市场和文化,需要为大众提供高品质的休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海篮球虽然在理念上走在了前面,可培育篮球市场和文化的步履却依旧艰辛。一方面,作为“产品”,球队战绩起伏不定。球迷置身现场,无法欣赏到精彩的篮球
表演,反倒多了几分“添堵”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欧美成熟的体育市场和文化氛围,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仍显滞后。
在拥有60余年文化积淀的NBA,每逢比赛日,球迷们带上一瓶啤酒,与家人好友聚会在看台,随手捎上一件纪念品,胜负之外,早已将去现场观赛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刚刚迈入第18年,很多球迷甚至还不太习惯自己掏钱看比赛,胜负仍是赛场内外绝对的主宰。至于衍生产品、球迷俱乐部,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本赛季,上海男篮就在CBA更换主赞助商后,被迫打折出售旧版纪念品,清仓效果仍不理想。因为销售情况不佳,俱乐部本赛季也没有再订购新版衍生产品。
或许,球队战绩可以通过投入、引援等方式得到迅速提升,但篮球市场和文化的培育,需要足够的时间来积淀。缺少了这份积淀,就很难真正留住球迷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