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球员绝迹海外顶级联赛 三大球国际化步履艰
2012年10月16日 07: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燕磊 选稿:刘亨
姚明曾经书写中国球员海外征战的传奇。
在周末的上海NBA中国赛中,姚明甫一亮相便引爆全场观众的激情。依稀想起小巨人在美国征战的身影,虽明知已是昨日黄花,却又有恍若隔世之感。同样在上周,国家体育总局召集足篮排中心主任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三大球”必须要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出成绩的要求。
就三大球的现状客观来看,想实现这个目标恐怕难上加难。或许从中国三大球的国际化之路上,我们可窥见其中一二端倪。
虽然某些项目在某些时段也曾经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一直以来,三大球国际化的道路却绝非坦途。篮球可谓是国际化的“开路先锋”,从王治郅、巴特尔到姚明、易建联,都先后在NBA闯荡过,姚明更是贵为状元秀,被看做是NBA联盟第一中锋。而正是在姚明的带领下,中国男篮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不俗成绩。
虽然中国足球整体水平不高,但孙继海、邵佳一、郑智等球员都曾经在欧洲五大联赛的舞台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而称霸世界的女排曾经,球员却始终无法与世界顶级联赛接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现在青黄不接的现实。
如今,随着易建联选择回归CBA,世界三大球顶级联赛里首次不见中国球员的踪影。究其原因,球员的文化素质,性格问题以及个人能力都是造成这个局面的重要因素。而这更造成中国队的水平愈发远离世界主流。
文化素质、语言水平亟待提高
提到中国运动员,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训练刻苦,但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致命的问题:文化教育缺失。中国多数运动员都是从小在体校或者专业训练队成长起来的,这也注定了他们文化教育受到影响。当然,姚明是个个例,毕竟他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是一流的,这是他为什么能在NBA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拿足球来说,韩国、日本足球水平不断提高,有大批的优秀球员在欧洲五大联赛的俱乐部里踢上主力。据相关资料统计,韩日球员中有90%以上都是大学生。在这方面,他们很好的诠释了一种文化足球理念的内涵。
球员自身素养提高,团队整体素养和整体水平也会随之提高。韩国、日本在近几届世界杯上的优异表现,以及近20年来对中国队的历史战绩都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球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语言不通,这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与队友打成一片。蒿俊闵一度是中国年轻球员里的佼佼者,意气风发的他曾选择到德甲进行闯荡。论能力,他应该可以在主力争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一个赛季过后,心灰意冷的蒿俊闵选择回国效力。这其中的原因,用沙尔克主帅的一句可以诠释:蒿俊闵能力不错,但他不懂德语,很难与队友交流,这阻碍了他的发展。
资料图:孙继海(曼城)在英超也一度取得成功。
性格内敛封闭 阻碍个人发展
长久以来,外国人对中国运动员的评价都是:他们很听话很努力,但缺乏创造力。相比较欧美运动员的张扬性格和独特个性,中国运动员显然太“听话了”。易建联在NBA难以取得更多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性格方面的内敛。
从初登NBA赛场开始,易建联始终无法融入球队的战术体系。篮网队总经理范德维奇一度非常看重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道出了易建联的瓶颈,“易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大个子,但训练中他总是闷头不语,很少与队友交流,他的性格会阻碍他的发展。”
但回到CBA联赛和国际赛场,那个无所不能的“太空易”总能打出统治级别的数据。这种反差,一个是因为战术需求不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易建联会主动与队友交流,队友也非常了解他的性格。性格也是阻碍中国运动员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人能力仍有待提升 “走出去”观念须进一步加强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球员留洋也有过一段“小蜜月”。如曾经驰骋英伦的孙继海、范志毅、郑智、李铁等。可最近几年,日韩球员已经渐渐地在欧洲站稳脚跟,为什么中国球员却混不下去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能力的欠缺。
平心而论,中国球员的技术水平在亚洲还算吃得开,但是到了欧洲高水平联赛,他们就难以比赛的高对抗性和快节奏了,这也就凸现出中国球员能力上的不足。
当然,对于很多初次出国的球员而言,他们选择会有些盲目,甚至还会自大。比如说,当年加盟荷甲埃因霍温的周海滨,风光无限地来到欧洲,最后却是未战一场,无奈回归山东鲁能。或许在加盟俱乐部的选择上更务实一些,中国球员会在欧洲联赛走的更远。
中国女排选手的“走出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半职业的联赛现状也决定了这一点。然而近年来实力上升迅速的日本、韩国女排,正是得益于留洋战略。日本伦敦奥运淘汰中国的头号功臣木村纱织,正是在土耳其留洋。而韩国队头号球星金延璟也是在加盟费内巴切后获得实质性进步,帮助球队勇夺欧冠,自己也荣膺MVP,随后便带领韩国队杀入伦敦奥运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