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留下伤痕为更好成长 退役后满足三大要求
2010年5月12日 10:18
来源:搜狐体育 作者:张玮 选稿:曹惠良

时尚刘翔登上杂志封面
“我们是广阔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生命,我们生命中的小宇宙永远燃烧着。比起那些追求时髦的人,我们的生命充实多了。我们不论生存在什么星宿下,都会过得很壮观。虽然留下伤痕,但那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刘翔说完,转身拉开了卧室的窗帘,“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星矢说的。”
那天午后我走进刘翔寝室,他刚醒来——这么多年,他已经养成了上午训练,午后必须要睡两小时的习惯,尤其在这春困的3月。
“你先坐会儿,我去洗把脸,清醒清醒……”刘翔揉了揉眼,翻身起床,顺手递给我一瓶矿泉水,走进了卫生间。
依旧是这间我所熟悉的房间。
从17岁的刘翔成为上海田径队一线运动队的运动员开始,他就一直住在这间位于莘庄训练基地宿舍3楼的房间里,一住就是10年。雅典奥运会后,莘庄基地方面为刘翔安装了一个淋浴热水器,又添加了一台洗衣机,这算是他作为训练基地里唯一一位奥运会冠军所享受的唯一“特权”。
我看到两个大玻璃柜——任何走进这个房间的人,视线肯定会先被这两个柜子所吸引。柜子里整整齐齐摆满的,是足以让任何圣斗士粉丝发出尖叫的全套日本原装圣斗士人偶——青铜圣斗士五小强、十二黄金圣斗士、冥斗士、纱织、哈迪斯……
已不是我第一次“瞻仰”,但每次都还是会忍不住发出艳羡的“啧啧”声。刘翔从卫生间里走了出来,“嘿嘿”笑了两声:“其实每一个圣斗士我都买了两套,我怕以后买不到了……”
刘翔的圣斗士情结,从童年就开始了,但真正买来圣斗士的人偶,把这些人偶一个个地拼装起来,却是这一年多的事情。
确切地说,就是在北京奥运会退赛之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
后悔,怎么会后悔?
话题不可避免地还是从“脚伤”开始——如今碰见刘翔,先问一句“脚怎么样了”,就如同遇见别人问一句“吃饭了吗”一样,已经成了习惯。
“挺好的,一天天在好转。”刘翔很认真地想了想,回答。
刘翔确实要想一想才能做出这个判断。不久前的多哈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他其实是带着跟腱的炎症去的。就在中国媒体通过各种手法渲染刘翔在预赛和半决赛隐藏实力的时候,却没人知道,医生在赛前已经在他的脚后跟处贴上了“利多卡因”药贴——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除非是疼痛难忍,不然不会贴上这张让局部神经麻痹的药贴。
但这种炎症带来的疼痛,比起刚恢复训练时整个脚后跟的酸胀,已是刘翔可以忍受,甚至感到欣慰的了,因为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跟腱疼痛的范围正在逐步地缩小,这是一种接近痊愈的征兆。
在这一年多的养伤时间里,刘翔每天都要做理疗和按摩,尽一切可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个金贵的脚后跟,希望它能快些痊愈。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唯一一次,刘翔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脚。那是2009年5月的一天,刘翔去四川北川小学看望那里的孩子。泥泞的道路让汽车在离小学门口800米远的地方再也无法前进,还没等司机想出对策,刘翔第一个从车上跳了下来,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前行,“不能让孩子们等久了……”
“跟腱病是全世界运动医学的难题,因为你是运动员,如果要继续练,就会不断地拉扯到跟腱,难免会产生炎症。”负责刘翔康复治疗的医疗小组专家们一直这样和刘翔说。
“但我只能顶。这种伤不可能靠静养痊愈的,必须要运动,然后酸痛,然后顶,顶过去,就好。”刘翔说得轻描淡写。
“后悔过动手术吗?”我想了想,还是抛出了这个问题。
刘翔瞪大了眼睛望着我,似乎我问他的问题是“1+1”是不是等于“2”,“后悔?怎么会后悔?”他还给我两个反问,但似乎又是在问自己,因为他之后停顿了一下,用力摇了摇头,“不后悔。”
这一年多来,刘翔肯定也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
对于从小就怕痛的刘翔来说,他应该从未想过将来有一天,自己会被推上手术台,注射麻醉,意识逐渐模糊,最后依稀看到刺眼的手术灯和明晃晃的手术刀……他应该更未想到过,手术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每次训练和比赛后都要忍受难以形容的痛苦,“每次训练只要一上量,脚后跟就像针扎一样痛……”
但这些代价根本不可能让刘翔后悔。
“我从小就怕痛,从来没想到过自己身上要动刀。但有次检查看到了自己跟腱的X光片,我就知道,依靠保守治疗,我就永远无法重回跑道。”刘翔说,“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如果不动手术,我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行走自如,但再也不能跨栏了。如果能重新跨栏,什么样的痛我都能忍。”
“不过,我其实真的很怕痛。”刘翔停顿了一下,小声地强调。
“有多怕?”我问。
“嗯……什么痛都怕,我到现在都怕打针。”
回放,2008年8月
“退赛那段时间,哭过没?”
“当然哭过,呵呵……”刘翔回答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随即又很坦然。
对刘翔来说,2008年8月18日的那个日子,或许刻骨铭心,但又或许是一片空白,因为就在撕掉腿上号码布的时候,刘翔说他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黑洞,周围人在喊些什么,完全听不见,大脑里一片空白。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运动员从检录口出去,就不能再回去了,而是必须要走赛道另一头的混合通道,接受媒体采访,哪怕你没有完成比赛。但刘翔那天却违规了,他从检录口出,从检录口回。周围的裁判全怔在那里,一位女裁判动了动嘴唇,想阻止刘翔,却在看到刘翔痛苦的脸后,选择了沉默。走回过道,刘翔已经疼得顺着墙沿滑坐在地,双目紧闭。他拿过身边的一件外套,蒙在了头上,没有人知道刘翔在外套里想些什么,但大家都只看到外套在微微抖动着,一个志愿者轻声地对另一位志愿者说:“刘翔在哭……”话没说完,自己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回到奥运村已是午后,刘翔被人搀扶着回到自己的房间,一路上,已经收看电视直播的奥运村的志愿者们都默默地看着他,却没人敢和他打招呼。几个女志愿者鼓起勇气,喊了一声:“刘翔,别放弃,我们永远支持你!”却已明显带着哭腔。刘翔回过头,勉强露出了笑容:“别哭,为什么哭呀,又不是在拍电影。”说完这话,他主动招拢了跟在身后的志愿者,“ 一起合个影吧……”
那天傍晚,刘翔没有下楼去运动员餐厅吃晚饭,但他所在公寓楼的门口,已放满了志愿者们自己出钱买来的鲜花。
让志愿者们别哭,但刘翔自己在那个晚上还是哭了。
当无尽的黑暗袭来的时候,刘翔一个人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他真的希望白天发生的只是一场梦,一觉醒来,重新开始。但他知道这不是梦,4年的努力,4年的梦想,一天之内,被击得粉碎。
那一天,刘翔和孙海平各自收到了几百条安慰的短信,其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决定一名运动员运动生涯成果的,是曾经取得过什么样的高度和整个职业生涯的结果。路还很长,加油!”发这条短信的,是姚明。
就在第二天,姚明专门赶到了刘翔的公寓。姚明所住的奥运村公寓离刘翔的住所非常远,而姚明是一路走过来的。“兄弟,没事,来日方长。”姚明送上了自己的慰问。
第二天来看刘翔的,还有他的父亲刘学根。
尽管在退赛当天,老刘在所有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中,都豁达地说:“没事,还可以从头再来,谢谢你们的关心。”但那个深夜,当刘翔的妈妈吉粉花入睡之后,老刘一个人走到窗前,眼泪流了下来,“胸非常闷,很难受。”
但第二天上午,老刘还是决定要去看看儿子,他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帮助他一起渡过这个难关。
在房间里,父子相见,相顾无言,刘翔的眼泪又流了下来,看到儿子一流泪,老刘的眼泪也没忍住,身边的孙海平教练和其他“翔之队”成员的眼眶也红了。
“爸,我没事,你们放心。”
成熟,什么是成熟?
2009年年初,美国休斯敦。那天下午,在休斯敦莱斯大学的田径场上,完成康复训练的刘翔坐在跑道上,一言不发地望着天空,忽然转头和我说:
“你说时间过得快不快?一眨眼,我已经26岁了……”
“什么是成熟?”这个问题如果抛给16岁的刘翔,他的脑海里或许立刻就会浮现起周润发,或者是罗伯特· 德尼罗,但同样的问题再问现在26岁的他,却只得到简单的一个字:“稳。”
为了证明他这个“稳”字,我问他:“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后,你喊出了‘中国有我,亚洲有我’,换到现在,你还会这么说吗?”
刘翔笑了:“那时候激动嘛,脱口而出了。现在应该不会了。”话音未落,他自己又补充了一句:“但我不后悔那么说,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人不轻狂枉少年嘛!哈哈哈!”
其实,刘翔这句当初让无数人激动的豪言,放到今天依旧管用——在男子110米栏这个领域,6年之后,整个亚洲,仍然是刘翔一个人在独扛大旗。
成熟或许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退色。
2009年的上海国际田径大奖赛,是刘翔北京奥运会后的第一场复出赛事。赛前,刘翔在队内最好的测试成绩也只有13秒70左右。比赛前夜,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明天,不知道能不能跑到13秒30 ?”
那一夜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首次复出的刘翔在家乡父老面前跑出了一个惊人的13秒15,冲过终点,刘翔感到一阵兴奋的晕眩,索性就躺到了跑道上,但很快又爬了起来——“那时候的感觉真的和在雅典奥运会冲刺后很像:我不知道我自己居然还那么行!但也就那短短几秒,然后我就告诫自己,这不是5年前了,我还有伤,必须小心,再小心,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这是2009年春节前夕,可口可乐的一个广告中出现的一句台词,说这句台词的,是刘翔的父亲刘学根。
对刘翔而言,成熟早已不是手中的酒杯与指上的香烟,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淡淡忧郁”和自我伤感,而是跨越挫折后的那份感悟。在今年的教练孙海平的小聚上,在朝夕与共,陪他一起走过人生最艰难岁月的师父面前,刘翔动情地端起了红酒杯:“师父,我们共同努力。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只要我们尽力了,我相信结果肯定会好的。”
只是,与成熟相伴随的另一个条件是年龄的增长,虽然不是必然条件,却无法避免。
2010年的冬训,刘翔开始怀念起当初自己刚进队时“怎么练也练不死”的充沛体力,看到双手叉腰站在跑道边喘气的史冬鹏,刘翔走了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得抓住青春的尾巴!”
对26岁的刘翔来说,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心态的成熟,却又悄悄地希望岁月的脚步可以走得慢一些,就如同橱柜里金光灿灿的黄金圣斗士,能永远保留微笑。
“十二黄金圣斗士里,你最喜欢哪一个?”
我问刘翔。
“童虎吧,因为他有很多兵器,而且每件都很厉害!”他回答。
想了想,他又补充了一句:
“还有,他可以返老还童。”
退役,何时谈退役?
2006年,杨澜给刘翔做过一个访谈节目,那时的刘翔刚刚将12秒91的世界纪录改写成12秒88。
“假如有一天,国内出现一名可以超越你的对手,你怎么办?”杨澜问。
刘翔没有丝毫的犹豫,吐出了两个字:
“退役。”
当我把当年这段对话还原给刘翔的时候,他笑着摇了摇头:“那时候,太锋芒毕露。”
确实,在那时候刘翔的字典里,怎么会存在“退役”两个字?直到在鸟巢留下了一个让亿万人心碎的红色背影之后,在那个独自流泪的深夜,刘翔第一次开始考虑究竟要不要继续。
“刘翔才25岁,已经什么都有了,只要他愿意离开,立刻就可以去享受丰富多彩的正常人生活,但他现在依旧选择日复一日清苦的训练,换做你们,肯吗?”北京奥运会后,某个论坛的网民对刘翔的退赛发出了各种议论,一位网友这样留言,然后,大家鸦雀无声。
是啊,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刘翔也这样问自己,但最后他给自己找到了理由——“物质上的东西,永远替代不了精神。”
精神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在刘翔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专业练100米的同学,听说刘翔也跑得很快,于是相约放学后在教学楼后的跑道上一较高下。两人的实力其实不相伯仲,但最后还是刘翔赢了。因为跑道终点不远处是一道墙,冲刺的时候,那位同学怕撞到墙,收住了脚步,而刘翔则义无反顾地冲了过去,然后撞上了墙。“我赢了!”刘翔在落日的余晖中骄傲地昂起了头,一缕鲜血顺着额头流下。
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脾气,伴随着刘翔从少体校进入一线队,超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队友,然后是陈雁浩、约翰逊、12秒91……直到有一天,万里晴空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世界仿佛已不再是从前的世界,一个虚无缥缈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喂!刘翔!你看,是不是该回家了?”
刘翔很想点头,但最终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因为他知道还没到回家的时候,因为经过那么多年的奔跑,他忽然发现,他要超越的其实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如果现在国内真的出现了一个可以超过你的选手,你退不退?”我问。
刘翔摇头。
“为什么?”
“因为我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
未来,怎样的未来?
退役可以延迟,但未来终会到来,刘翔有时也开始为自己设想,一个褪去运动员身份的未来。
其实刘翔很享受这样的一个未来。那是某次从浦东国际机场出来,一位40多岁正在等人的上海中年男子倚靠在过道的栏杆上,发现了面前走来的这个人是刘翔。
“腿伤恢复得怎么样?”那名男子连姿势都没变动一下,就像一个老熟人一样问了一句。“挺好的,谢谢!”刘翔微笑着朝他点了点头。
然后两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签名、合影或者围堵,一切都很平静。
“做回一个普通人。”这是刘翔自己对未来的概括。但既然是要做一个普通人,那么刘翔也将无法避免地要考虑一些普通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职业。亲朋好友也设想刘翔退役有很多种职业:做一个像恩师孙海平那样的教练,做一个像李宁那样的商人,或者做一个像邓亚萍那样的官员……刘翔也不是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但总是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却无法勾勒出一个具体的形象。
“首先肯定要有一份工作,我不想闲着。
其次,这份工作不能太忙,因为这些年来我亏欠家人太多,我想多陪陪家人,第三嘛,必须要和体育有关,因为这辈子我已和体育结缘。第四……没了,暂时也没想那么多。”
刘翔的队友们退役后去社会上逛了一圈,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回到了莘庄基地,继续当田径教练。刘翔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不是他们缺乏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当运动员的那种生活:早上起床训练,一起去吃午饭、洗澡,晚上早早上床睡觉,他们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轨迹中已经度过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巨大的惯性已让他们收不住脚步。
要找一份和体育有关的工作对刘翔来说不难,多陪陪家人,也不难,但作为家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佳人,却在刘翔的未来蓝图中依旧是个模糊的影子。
“16岁的时候我想,到了法定年龄后,我就结婚,组成家庭,太太平平过日子。”刘翔曾经为自己人生的那盒巧克力详细安排过出场的顺序。然而,21岁那年的那个雅典奥运会冠军,让那盒巧克力从麦粒素一下子变身成了费列罗,连法定结婚年龄都没有到的刘翔惊恐地发现,人生的轨迹已经不能受自己控制了。
“21岁,自己的运动状态那么好,肯定想着怎么再拼出更好的成绩,怎么可能就结婚了……”
满楼红袖招,知我路迢迢。
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翔始终骑着他那辆二八自行车,孤独地往返在莘庄基地的训练馆和宿舍之间。每年的圣诞节、情人节和七夕节,刘翔总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媒体体育版的醒目位置,只是在那一刻,没人会叫他“飞人”,而总是称他为“黄金王老五”。
到了后面的几年,刘翔的父母也开始公开谈起了自己心目中的媳妇标准:善良、性格好,职业可以是医生或老师……但他们在刘翔面前从不会多说。刘翔的妈妈吉粉花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宝宝都喜欢得不得了,在逗玩的同时,总是会看身边的刘翔几眼,这个时候的刘翔,总是把眼光望向天花板和窗外,或者发起一个新的话题。
“其实怎么可能没有触动,呵呵……”当我问刘翔在那些节日或是看到某些电影桥段会不会有所触动的时候,他摸了摸后脑勺,笑出了声,“但这种事情,勉强不来,缘分啊……”
对于“勉强不来”的爱情,刘翔却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憧憬:“希望她能高一点,其他没什么,性格好就行,还有就是要孝顺我爸妈,孩子嘛,两个最好,最多三个……”对于实现这个憧憬的年龄,刘翔设定的是30岁。
之所以设定为30岁,因为在29岁的那年,刘翔要迎接运动员生涯的最后一次刺激的挑战——伦敦奥运会。其实刘翔所有对于未来的规划之所以还是模糊的,就是因为这场挑战,他付出了如此多的代价,也是为了这场挑战,刘翔想找回真正的自己。
“伦敦奥运会,如果还是有伤,怎么办?”
问这个问题,让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残忍。
“首先我会努力去争取这个奥运会参赛的名额,如果还是有伤无缘伦敦奥运会我也无悔。”
尾声
采访结束临走的时候,我望了望橱柜里的那一排排圣斗士。
——“这么多圣斗士,你拼装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想很多事情,这个过程我很享受,可以让我静下来思考不少问题。”
——“比如?”
——“比如,我们是广阔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生命,我们生命中的小宇宙永远燃烧着。比起那些追求时髦的人,我们的生命充实多了。我们不论生存在什么星宿下,都会过得很壮观。虽然留下伤痕,但那是为了更好地成长。”
我收回了盯住橱窗的视线,转向刘翔。
“哈哈!看我干什么!这话不是我说的! 这是星矢说的,哈哈哈哈!”
刘翔说完,转身拉开了卧室的窗帘,阳光满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