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田英寿不过三十来岁就宣布退役时,日本足球界并没有因此而惊慌,并没有手足无措,因为日本足球已经呈现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良好态势。
强大的后备体系,帮助日本足球从一支亚洲二三流球队提升到亚洲一流球队的转变。中国足球也吃够了日本足球这一转变的苦头———从当年的稳吃对方,到现在要看对方的脸色。在某程程度上,日本足球还是踩着中国足球的肩膀,登上“亚洲足球之巅”的。1992年亚洲杯半决赛,日本队3:2胜中国,这次比赛成了一道分水岭,从此日本足球开始步入亚洲一流强队的行列。而后中国足球在与日本足球的交手中,负多胜少。
近日,记者独家专访了日本浦和红宝石俱乐部的老总中村修三。作为一个日本足球由衰转盛的亲历者,他向记者介绍了很多日本足球成功的经验。
[经验谈]
成功源
于后备体系强大
记者:在我刚开始看球的时候,中国球队还是常常能战胜日本球队的。但是现在,中国球队,特别是国字号球队,要想战胜日本队相当困难。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原因?
中村修三:我以前也是职业球员,以前中国队对于我们来说,真是相当强大。但是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日本足球的综合实力比中国足球强,而且强很多。从日本J联赛开展以后,日本足球的实力就在一点点变强。
记者:日本有J联赛,中国也有中超,以前叫甲A,但是为什么日本足球进步了,而中国足球的水平却似乎不进反退?
中村修三:我们的球队分得很细,20岁以下、18岁以下,一级一级,有很好的教练给他们训练。我们作为J联赛下面的一个俱乐部,必须有后备力量的培训机构,我们最好的球队是13岁,还有15岁、18岁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梯队,我们是无法进入J联赛的。
记者:你的意思是不是良好的青少年培养体系是日本足球成功的关键?
中村修三:是的。
记者:你们俱乐部年纪最小的球队是
U13梯队,那么当这些孩子进入到你们俱乐部后,他们是否就放弃了正常的学习,只是进行训练了?
中村修三:他们白天都在念书,读完书之后训练。
记者:他们会参加其他日本孩子的各级考试吗?
中村修三:是的!当然有一些孩子,我们俱乐部会将他推荐给跟我们关系比较好的学校。
记者:当这些孩子脱下球衣的时候就是平常的孩子?
中村修三:是的。
记者:让孩子接受正常教育,训练时间少了,会不会影响他们踢球?
中村修三:我们觉得一点都没有矛盾。光踢球的话,对他自己、对社会发展都不是很好。比方说中学生,高中之前,一定要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我们想让小朋友在接受了9年的教育后,再走职业道路。
记者:是不是说让孩子接受正常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
中村修三: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小朋友当中最后能够成为职业球员的又有几个呢?所以对于个人、对于社会来说,让他们接受正常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足球现状]
错误理念大行其道:体教分离
北京理工大学队突破参加乙级联赛各队的重围,杀入中甲,着实让中国足球圈大跌眼镜。因为,在中国足球界,普遍是将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认为花费时间在文化学习上,对提高足球训练水平是没有用处的,而且还会分散精力,影响体育训练的效果。
“孩子好动,不喜欢读书,所以有的家长就把孩子送过来踢球了。”从基层的足球学校老师的嘴里,记者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有的家长甚至觉得,为了踢好球,孩子可以荒废学业。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说:“自从孩子踢了球之后,我们就不怎么管他学习上的事情了,索性让他好好踢球。如果读书考大学,那么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现在真是不好说。”家长的这番话,显然是把学习跟踢球,完全割裂了开来。
体教分离的模式,也早已植根于很多足球学校的办校理念之中。据从事多年青少年教练工作的前申花队教练朱炯介绍: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大部分学校是采取半天读书、半天训练的方式。到了中学年龄段后,一些学校就开始延长训练时间,加大训练量,学习被放到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上。记者曾请一位刚被抽调到某中超一线队的年轻队员回忆当年上过的文化课内容,他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这名队员对记者说:“我们就上几门主课,好像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吧,具体也记不太清楚了,反正一些课程是不怎么学的。”这名队员已经连当初上的是什么课,在短短几年之后就已经忘记了,可见文化学习被淡忘到何种地步了。
家长,学校的这种态度,也深深影响了孩子们。朱炯对记者说,“申花足球学校的情况还算是好的了,但是我们的学生到了晚自习,学习效率非常差,他们中的很多人,坐在那里就如坐针毡一样,他们已经不想读书了。”
因此,中国足球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只会埋头踢球的“莽汉”。在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做铺垫的情况下,这些球员对于足球的理解,也只能是浅层次的。这就注定了他们很难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拖累了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