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与亚运说再见
2010年11月28日 07:59 来源:沈阳日报 选稿:实习生 吴伟佳
又要说再见了,我即将踏上返回家乡的路。留恋广州的温暖,却渴望北方那沁人心脾的寒意。此时,我正坐在海心沙,广州亚运会闭幕式现场,用电脑键盘敲出我的最后一篇“瑶看羊城”。在我正对面就是燃烧了16个日夜的广州亚运会主火炬塔,在这16天的亚洲体坛健儿团聚盛会中,这熊熊火光折射出的是全亚运的深切友谊。火炬缓缓熄灭,但不能熄灭的是全亚洲体育健儿心手相牵的浓浓情意,不能熄灭的是我们每个参与亚运会的人心中那份特殊的记忆。若没有亲身参与其中,是不会有我此时这般感受的,对家乡亲人充满思念,却又难以割舍对广州亚运的迷恋。因为,每天,在这里,我充满震撼与感动。
16个比赛日,每天不停地在各个赛场之间奔波,赛场内外一幕又一幕温情、激烈镜头的叠加,充实着我在广州的每一天。直至昨晨,我一度认为男篮决赛当晚,王治郅与他的篮球兄弟们在广州亚运的豪情“谢幕”,会是广州亚运会烙刻在我脑海的最后一幕感性触动,但我错了。
昨天上午,我在亚运主题公园中见到了男篮冠军队伍的最大功臣王治郅。就在我们都在“为老兵致敬”的时候,大郅却淡淡地对我说:“那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们这种球员就像工匠一样,遗传下来的天赋,就注定这辈子只能专注做一件事。”男篮决赛当晚,我始终站在场边,看着这些个子高高的小伙子们将邓帅抛向“最高处”;看着小伙子们互搭肩膀,望向国旗冉冉升起的方向,他们仿佛架构出一道渲染中国红的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可走近细看,此时红红的眼眶暴露出硬汉们的感性;我看着小弟兄们将金牌摘下,纷纷挂在老大哥王治郅的脖上,这是一种毫不掩饰地敬仰。此情此景,我忍不住流泪,这一刻,为中国男篮,为甘当“铺路石”的王治郅!
在王治郅之后,叠加在我脑海中的又一次感动,是一位戴眼镜斯文的志愿者带给我的。说实话,在这些日子里,一些赛场志愿者工作能力的稚嫩,几次惹我急躁。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媒体记者都很依赖志愿者。在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时,只有志愿者是无条件为我们服务的,但也就正是这种无限度的依赖,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们要求苛刻。昨天下午,在前往海心沙的班车上,我与那位随车的志愿者聊天,他说,从中午开始,每半小时发放一辆班车,将媒体记者送往海心沙,然后他再随车返回接下一批记者,从中午直到深夜他数不清自己从新闻中心到海心沙往返了多少次,只知道“每半小时,车就要开动”。我问他,能看到闭幕式吗?他说,肯定不能。我问他,想看吗?小伙子推推眼镜点了点头,随即又狠狠摇头,浅笑道:“我能听到场内的声音。”就是那一抹憨厚、坦诚的微笑,令我突然鼻尖酸酸,这一刻,为所有稚嫩却无私奉献的亚运志愿者——我们的“绿羊羊”!
近年来备受磨难,却始终被国人寄予厚望的中国女排摘得了第199金,也是本届亚运会的最后一金。199,这个数字,既是“圆满”也是“遗憾”。不要评说这是成功或是失败,蛰伏中的女排姑娘们能够在最后时刻将此枚金牌献给我们,就意味着中国体育只要有“精神”在,一切就都是“圆满”的。
当本届亚运会闭幕之际,我收到了一组数字信息:51名辽宁体育健儿在18个大项、41个小项中,收获了63枚奖牌,其中,13人在11个大项20个小项摘取39枚金牌。
明天,我即将回到沈阳我的家,等待我的是同事们亲切的问候,是亲朋好友的温馨关爱,还有,在机场,那一件等待我的棉服。
此时,广州夜晚的凉意令我留恋,对广州,对亚运,难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