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亚运故事:别把金牌当饼干
2010年11月14日 15:01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杨国生 选稿:朱恬
还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别把金牌当饼干,投了出去,但一家报纸、杂志都没有刊登。不仅如此,还在亚运会上看到了所不愿意看到的——
中国的、外国的运动员一次次技压群芳,力挫群雄,勇夺金牌,为国增光,冠军们的事业也登上新的高峰,推进了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发展,他们一次次登上了颁奖台,他们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旗帜一次次在场馆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大涨了国人的志气。
健儿们心理素质、竞技水平都更上一层,在精神风貌上也焕然一新了。在人们深感欢欣鼓舞的同时,又不能不带着一种遗憾:在以往大赛上屡见不鲜的、冠军们在颁奖台上咬金牌、试软硬、辨成色、摆姿势,让媒体拍照、渲染的镜头,在亚运会上再一次大行其道!向世人展示,看了总觉得不是滋味。
咬奖牌是旧时代的一些世俗商人的习惯,做了生意,收到金条、银元,怕其中有诈,当着买主的面以嘴咬试软硬,或在银元上吹一口气,放到耳朵边听响声,以辨别真假的俗不可耐动作,在现在的生意场上由于货币形式转变,这一旧动作基本消失,想不到被新时期体育比赛的一些亚运冠军们拾了起来,而且不合时宜的用在举世瞩目的亚运颁奖台上,供成千上万、成万上亿的观众瞻仰。更要在国内外的报纸、电视上“定格”登载,反复播放……不仅丢了自家的脸,更出了国人的洋相。冠军们穿着有醒目的国旗、国徽等标识的服装参赛,代表国家、民族参赛!这样的冠军不愧有高超的技艺,但是,他们的追求和欣赏却出现了低级趣味的偏差,或者是看见有人这样做,就不明所以,跟着、模仿着这样做了。
咬奖牌是庸俗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不出艰苦劳动和拼搏带来的激动、喜悦,相反还要过分计较奖厉的多少真假,似乎不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而是为了金钱而来,“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是做一个自以为时髦的动作,让媒体宣传,不料弄巧成拙,一幅世俗气,损害了冠军们和国家的光彩荣耀。我以为他们的金牌中的含金量为此也要大打折扣!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假冒伪劣盛行、防不胜防。然而,怎么说也不能把生意场上的一套搬到颁奖台上吧,把体育竞技搞得充满了铜臭气。奖牌的真假应该由比赛的主办方面、有关人员来鉴别和管理,运动员不必多此一举,更不能搞得这么俗气。我以为,怎么假也假不到亚运大赛的金牌上吧。
咬奖牌还是媒体的错误引导。媒体对此要负相当的责任,运动员平时忙于训练,不知咬金牌不雅,而每天吃文化饭的编辑、记者们,难道也不知其中的问题?还不是想搞点“花头”,引人注目罢了。于是,不仅不劝阻,反而推波助澜,说不定还是记者们出的点子,编辑们大刊特刊,那就更值得纠偏了……
运动员不仅要提高技艺,还要提高文化品位,如果实在要做一个拍照的姿势,亲吻金牌就比咬金牌高雅得多;记者、编辑也要把好关,不拍咬金牌的镜头,不登这样的图片,没有咬金牌的视觉污染,就像反兴奋剂一样,体育竞技盛会就干净、高雅一些了。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我再次把这篇文章找出来,做一些加工,再寄出去,看结果怎么样。为了亚运会的视觉清新、健康。